2021-09-24 10:45 来源:广州日报
白云山、华南植物园、海珠湿地公园、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
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本着“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精神再次出发,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征程上,大胆探索,勇毅前行,以四张靓丽的环保名片,展示广州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成果和花城人民高品质幸福生活。
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为南粤名山之ー,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白云山山体宽阔,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为广东最高峰九连山的余脉。面积21.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高382米,峰峦重叠,溪纵横,登高可俯览全市,遥望珠江。每当雨后天晴或暮春时节,山间白云缭绕,蔚为奇观,白云山之名由此得来。
白云山景色秀丽,自古以来就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如“蒲涧濂泉”“白云晚望”“景泰僧归”等,均被列入古代“羊城八景”。
白云山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白云山地处我国南方,属亚热带气候区,植被种类相当丰富,白云山风景区有植物1054种,隶属168科613属,其中国家及省级珍稀濒危植物23种,如桫椤、观光木、金毛狗等。目前白云山的绿化覆盖率已达95%以上,被称为广州的“市肺”。据测定,白云山空气质量已达国家一级标准,噪声质量达国家1类标准,地表水质也达到国家规定。
白云山紧紧依托广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建设和保护,已逐步使景区成为展示广州城市形象、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品牌。通过了1S9001、S14001质量和环境双认证,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中国风景名胜区数字化示范基地”等荣誉,2011年以“云山疊翠”再次入选“羊城新八景”。风景区每年接待基本保持在2000万人次以上,在全国知名景区中名列前茅。
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于1929年创建。
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易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956年建立华南植物园和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一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2018年以来,华南植物园实现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部分进入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和药物创新研究院的“率先行动计划”总目标。
华南植物园由广州园区(包括展示区、科学研究园区)和肇庆园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树木园)两个园区组成。展示区在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确立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建园理念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建设目标,建成了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开拓了以凤梨园和兰园为代表的新岭南园林特色和温室群景区为代表的现代栖息地造园风格。
华南植物园历来重视科普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注重知识传播与科普教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和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年开设“琪林科学讲坛”以及“博物四季”“自然课堂”“押花艺术”“自然观察”“植物科学”“自然笔记”6大系列自然教育课程,举办各类科普培训、大型科普活动与主题花展,2019年被行业评为年度中国最佳植物园。
海珠湿地公园
海珠湿地占地16500亩(1100公顷),被誉为“广州绿心”。范围主要包括:海珠湖及湿地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等区域。海珠湖于2011年建成,湖心区面积约1422.6亩。湿地一期于2012年9月建成,面积为1000亩。湿地二期于2014年12月建成,面积为3060亩。湿地三期于2020年7月建成开园,面积为2620亩。湿地四期正在进行规划设计,面积为7837亩。
特色 | 四个最
1 世界最大城央湿地
2 城市最美花廊绿带
3 生物最多样
4 人与自然最融合
成效 | 五大效益
政治效益:
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代表国家参评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生态效益:
绿肺、调洪、净水、生物多样性。
人文效益:
自然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康体休闲功
社会效益:
助力乡村振兴、携手绿色发展。
经济效益: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桥梁纽带”、招商稳商的“金字招牌”和“生态筹码”。
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
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是目前国内设计处理规模最大、处理垃圾类别和处理方式最齐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1604亩,生活废弃物总处理规模为每日1.26万吨,危险废弃物总处理规模为每年7.8万吨
园区以“循环”为理念,统筹垃圾焚烧、生物质、餐厨、危度、医废、污水、炉渣处理等项目,打造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和谐的循环体系。
国内首创“循环经济产业园+环保主题公园”新模式,2021年被纳入广州市公园名录,是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产业园以“云山珠水、环保明珠”为主题,在高标准建设、运营固废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对园区进行公园、景区、环保科教中心、研学实践基地等多元化的打造,以良好的生态园林景观为载体,融入体验展示和科普教育,创造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的绿色循环产业园体系,让“环保”“科普”“公园”跨界融合,成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新标签。
在环保宣教方面,先后获得“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电力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教学基地”等荣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贾政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耀烨 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