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督察中的“回头看”,目的还是想给地方一个持续的压力,促进地方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促使地方真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环保长效机制
在2018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有媒体报道,民进中央将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提案》,建议在环保督察方式上,中央环保督察可以借鉴中央巡视,可以不定时、不定批,可以“发点球”、可以“回头看”,重在抓问题解决和整改落实。
众所周知,环保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也意味着,做好环保工作,更重要的是抓长效,防反复,久久为功。
中央环保督察试点自2015年12月在河北展开,至今年1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新疆、西藏反馈督察情况,历时两年多,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成果满满。中央环保督察组所到之处,动真格、办实事,严抓严打严问责,保障了环保督察的大力度实施。第一轮督察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8万余个;同时地方借势借力,还推动解决了一批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环保“老大难”问题,纳入整改方案的1532项突出环境问题近半已得到解决。
但是,随着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收官,外界对于环保督察整改会否出现“一阵风”,环保成果能不能看好、守住的忧虑也随之而起。如何打消公众疑虑?环保部对症下药,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要紧盯问题,压实责任,进行“回头看”。实际上,这种督察方式,也是能够取得显著环保成果的重要经验。例如,2016年5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公布了对河北省的督察意见,其中“原省委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真重视,没有真抓”、“河北省部分重点工作的推进存在不严不实”、“河北省内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内容令公众印象深刻——这些问题之所以能及时发现,也正是“认真借鉴了中央廉政巡视的一些做法”。前些天,环保部还公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量化问责首起案件,被问责的河北廊坊市文安县环保问题也是“回头看”发现的。
“回头看”实际上是后督察的一种制度设计,在廉政巡视中发挥了具有威慑性的效果,对夺取反腐败压倒性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环保“一阵风”说起来本质上也是一种扭曲政绩观导致的腐败作风,引进“回头看”的后督察制度,具有巩固环保成果的良好效果,是自然之理。有所不同的是,环保督察中的“回头看”,目的还是想给地方一个持续的压力,促进地方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促使地方真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环保长效机制。因此,看好环保成果需要不时“回头看”。民进中央的提案,旨在将环保工作中的“回头看”进行制度固化,对于中央环保督察组更好担当起“环保钦差”职责具有积极意义,应当认真研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