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无废城市建设专栏
从白云兴丰村环保搬迁 看广州“垃圾围城”破解之路 广州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城市 从垃圾分类到终端处理 寻求“循环经济”的突围路径
【 字体:

2023-06-28 09:3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东西走向的兴太三路贯穿全村,这条路曾经是垃圾运输的重要通道。

白云区沙亭岗新社区摇珠选房现场。

  5月22日,随着广州市白云沙亭岗新社区棚改项目第一轮摇珠分房工作结束,兴丰村、穗丰村、谢家庄村共2000多户居民将陆续迁入新居。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有2100万人在此工作和生活,也无时无刻地产生垃圾。据统计,广州每天产生超过2万吨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假如一天不处理,可以铺满一条城市主干道;一年不处理,可堆积得与三座越秀山几乎等高。破解超大城市垃圾围城,这一问题是急迫的、也是意义深远的。多年来,广州一直想尽办法,多管齐下。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2021年,广州正式宣布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是国内首个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城市。

  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后,广州没有忘记为达成这一目标做出贡献的居民。过去二十年来,白云区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及兴丰应急填埋场承载着广州市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填埋任务。在为环保搬迁而配套的白云沙亭岗新社区棚改项目中,兴丰村的村民将全村搬迁,绝大多数村民将迁入新居。

  近日,南都记者走访了这个坐落于白云区太和镇的自然村。广州从“垃圾围城”困境到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城市突围之路中,兴丰村作为其中一个样本,今昔有何变化?步行在如今干净整洁的村巷曲径上,记者试图循着村落肌理,探索其中答案。


曾比邻生活垃圾填埋场 今将迎新社区与新生活

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入口。

古朴的兴丰村。

选房现场,很多都全家出动。

村民们即将迁入的社区内有42栋住宅楼,配套有幼儿园、中小学学校。

  5月15日,沙亭岗新社区棚改项目摇珠选房的现场。来选房的村民都是“组团”而来,有的全家出动,有的三代同堂。

  兴丰村之变

  兴丰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东北部,离镇政府约18公里,是镇上最边远的一个山区村。2000年,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动工兴建,总占地面积91.7万平方米。东西走向的兴太三路贯穿全村,将填埋场与兴丰村南北划分,这条路也是曾经垃圾运输的重要通道。

  在前往兴丰村民委员会的路上,隐约可看到覆盖着黑色膜衣的小“丘陵”,那便是曾经的填埋场。如今,填埋场已经封场,在外基本闻不到异味。作为超大城市的广州日均产生生活垃圾超过2万吨,一度深受“垃圾围城”的困扰。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前,广州市中心七区的生活垃圾基本在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兴丰应急填埋场填埋。

  近年来,广州从生活垃圾入手,从垃圾分类到终端处理,寻求“循环经济”的突围路径,如今已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而曾经位于广州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所之侧的兴丰村,也展现出了新变化。

  村干部回忆

  向村民做好宣传争取理解

  如今,行走在兴丰村的村道上,路面干净整洁,未能闻到村民过去所说的异味。在村里的一条主干道兴太三路上,两旁已种满桉树,排列整齐。唯有水泥地上的几处裂痕,证明这里曾承载过的交通负荷。

  70后的兴丰村党委副书记许伟平是土生土长的兴丰村人。2011年,在外做生意的他收到村里号召,回村竞选村干部,至今一直在村委工作。

  2002年8月,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垃圾1500吨-4500吨。在许伟平的记忆里,那时候经常有垃圾运输车往来行驶于兴太三路。

  2002年前后,填埋是广州处理生活垃圾最主要的途径。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在当时的背景下,填埋场的建成改变了广州市生活垃圾简单填埋的落后状况,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点环保工程。

  兴丰村地处白云区太和镇偏远地区,各方面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在填埋场建成之前,村民大多数以种植蔬菜、果树,鱼塘养殖为主。作为一个重大项目,填埋场为经济基础薄弱的兴丰村带来效益。工作人员表示,项目创造了较多工作岗位。“运营期间,大中修、外购辅助原材料的运输均依托于社会协作解决,为周边就业提供增员可能。”

  而在兴丰村现有的4家“四上”企业中,有两家均与填埋场相关,分别是广州环投集团与兴丰能源。省市重点项目除填埋场外,还有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2期。但垃圾填埋场建到自家“后院”,村民一开始还是有所顾虑。填埋场建成伊始,许伟平记得,当时经常有村民反映“异味”问题。面对着村民,他语气平和地解释,争取村民的理解。有人反映,有货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跑冒滴漏”现象,他就去找填埋场沟通。“那时候我只要说一句‘我是村委的’,填埋场的大门便自动放行,因为我是这里的‘常客’。”许伟平笑道。

  许伟平回忆,当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向大家介绍填埋场的环保标准,在防渗透、填埋气收集处理等方面采用了先进技术,能最大程度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在经过多番努力后,村民“慢慢接受了”。

  而在给予当地村民民生实惠方面,政府决策层面也在持续发力。2019年,广州市北部水厂一期工程通水开始试运行,逐步惠及包括兴丰村在内的白云区北部8村1居,兴丰村也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此外,广州还修订完善《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办法》,每年安排2亿多元生态补偿费拨付到垃圾处理设施属地政府,直接用于项目周边环境的整治改善、市政配套设施的改造升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发展、居民体检和生活补助等。“项目建设、运营单位还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慰问村社老人,帮助周边乡村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人员介绍。

  白云区政府用垃圾填埋处置产生的生态补偿费用,采取多种渠道方式惠及村民。许伟平透露,自2012年起,兴丰村村民会得到一笔生态补偿款,家距填埋场500米内,每月补偿1000元,500米外则每月补偿800元。

  随着生态补偿费的落地,兴丰村陆续建起广场、宗祠与文化中心。过去的老旧瓦房被拆掉,村里按家庭人数新建起2到4层不等的楼房,外墙砌着浅黄色墙砖,屋顶是橘色的琉璃瓦。楼栋的间隙被绿植填满,枝干随风摇曳,有的树木快和居民楼一般高。

  兴丰村的变化

  “零填埋”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原先设计使用20年。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的生活垃圾量逐年攀升,当时的垃圾处理能力无法匹配如此庞大的垃圾量。

  据相关媒体2011年的报道,在广州市每天产生的1.4万吨生活垃圾中,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占近七成,绝大多数集中在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其余三成多垃圾分别在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区当地处理。但由于垃圾增速大大超出原来预期,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将于2012年提前填满封场。这一预测最终成为现实,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仅10年便全部填满。

  2017年,广州在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西侧配建兴丰应急填埋场。次年,兴丰应急填埋场开始作业。但当时摆在广州面前的不止填埋的问题。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作为超大城市的广州也呈现出“垃圾围城”这一典型城市病的诸多表征。而这也推动了广州改变垃圾处理的方式。“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广州新一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生化处理设施陆续落成,填埋不再是广州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中心城区以外的部分行政区,逐步停止原生生活垃圾填埋作业。

  2021年,广州五座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分别进行垃圾试烧。广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计能力达到3.3万吨/日,生化处理设计能力达到0.61万吨/日,基本形成“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循环利用”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格局。同年,广州宣布从10月起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广州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水江曾公开表示,五座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投产后,广州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将创造三个“国内第一”: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排名第一、国内第一个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城市、国内第一个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满足未来十五年发展需求的城市。

  “零填埋”后,兴丰村周边的填埋场何去何从?根据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规划,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兴丰应急填埋场均已封场,不再填埋新的原生生活垃圾。兴丰应急填埋场存量垃圾开挖前期工作已启动,未来可将原来填入的生活垃圾送到附近的电厂焚烧,从而腾挪出土地空间资源。

  2021年实现“零填埋”后,兴丰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如今的兴丰村,已经见不到运送生活垃圾而来的运输货车了,也没有了一到下雨天就随车飘散的臭气。倘若只看兴丰村现在的村貌,不会联想到它的隔壁是垃圾填埋场。因环境越变越好,近年来,一些原来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到了村里。

  在前往兴丰村委的入口处,有一家小卖部,听说不少村民喜欢在那闲坐纳凉。沿路的墙面被重新粉刷,绘起文明标语。在村里一处宗祠门口,放置着一个铁柜子,里面放着村民的音响设备。等到晚上,宗祠门前的空地上,便会有许多村民跳广场舞。村社邻居结伴而行,跟随欢快的节拍跳起舞来,那是兴丰村全天中最热闹的时刻。

  2021年、2022年兴丰村连续获得太和镇城市管理综合考评第一名,还成为广东省文明村。

  环保搬迁 白云区沙亭岗新社区:兴丰村民将入住的新家

  近年来,广州不断建设处理设施,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而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后,广州没有忘记为达成这一目标做出贡献的居民。

  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对现有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兴丰应急填埋场的防护距离要求,需要搬迁兴丰村整村、穗丰村15-19社村民。其中,兴丰村整村涉及安置户数为1658户。环保搬迁是广州市推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实施途径之一。2017年6月,广州市政府同意启动兴丰村和穗丰村环保搬迁工作。村民住宅房屋被拆迁人可在货币补偿和房屋安置中“二选一”进行拆迁补偿。为实现房屋安置的需求,白云沙亭岗新社区棚改项目就此产生。2019年10月,该项目开工,安置区位于距兴丰村13公里的白云区沙亭村与谢家庄村交会处。安置区原则上按照通用户型标准设计,不与拆迁安置具体情况挂钩。户型标准参照黄埔、增城区经验,被安置人按照不超过280㎡(包括70㎡、90㎡、120㎡三种户型)的标准置换回购安置房。

  在安置标准层面,被拆迁房屋实际测绘面积小于或等于280m<sup>2</sup>的部分,可按等面积置换安置房;若小于总安置面积,不足的部分可作为权益面积在安置房中进行安置,权益面积部分按平均成本价由被拆迁人购买。  

  村里成立了5人调解委员会

  白云沙亭岗新社区棚改项目事关村民利益,项目开工后,许伟平又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忙了起来,“挨家挨户宣传环保搬迁的方案,如果遇到家庭有利益纠纷还要负责调解。”由兴丰村党委书记牵头,组成的5人调解委员会,许伟平是其中一员,兼任调解委员会副主任。

  许伟平处理纠纷的过程分三个步骤:首先向村民呼吁,家庭内部矛盾通过协商解决,尽量不要争闹;协商未果,可向调解委员会提起调解;若调解还不成功,便建议他们走司法程序。目前,兴丰村暂无需要走司法程序的调解案例。许伟平告诉南都记者,每个月都会处理各类大大小小的纠纷。直至今年,由许伟平个人调解的、涉及金额超200万的案例就有十余起。“父母那一份安置指标子女如何划分?兄弟姐妹合建的民宅,如何分配置换面积?这是调解过程中常遇到的两种分歧。”许伟平说,“我的原则就是以中间人的角色进行劝说,不偏不倚,不给任何一方有情绪的想象。”  

  村民穿红色衣服摇到心水楼层

  经过4年努力,5月8日-22日,沙亭岗新社区棚改项目迎来重要时刻,第一轮摇珠分房工作在白云区沙亭岗新社区内启动。

  42栋高耸挺拔的住宅楼,社区内配套着幼儿园、中小学学校,以及独具岭南特色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建成成为了广州解决“邻避效应”的鲜活样本。与兴丰村相比,社区临近太和镇,各类硬件设施完备、交通设施完善,将为本就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5月15日,在项目摇珠选房的现场,人声鼎沸。来选房的村民都是“组团”而来,有的全家出动,有的三代同堂。大家交头接耳,讨论各自的心水楼栋、楼层。最终得出的意见总是一致的:楼栋要朝南,不要面西;楼层高不成低不就,中间最好。

  摇珠的“珠”是经过搅拌的乒乓球,上有统一编号。每个人可摇珠两次,选择其中一个号。这时候,家里谁决策就能一目了然了。有的是一家来选房,拿主意的便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有的夫妻来选房,老婆拍板。村民曹顺娥一家按照事先抽签定好的摇珠顺序来到摇珠现场。她和儿媳特意穿上红色衣服,“喜庆一点,来给儿子加油打气。”儿子李文锐与他的妻子参与摇珠,曹顺娥和丈夫则在等候区等待。“25层!”十几分钟后,李文锐把摇珠的结果带了出来,“是比较理想的楼层”。  

  搬迁是一种生活的改变

  不久后,曹顺娥一家将从兴丰村两层半的自建房搬至25层的住宅。变化的不止是楼层,还有他们过去三十年的乡村生活。“我离土地更远了。”一星期后,当南都记者再次来到兴丰村,曹顺娥这样说道。

  在兴丰村,一定程度上仍保持着过去宗族聚居、自耕自足的熟人社会。兴丰村耕地面积806亩。依据季节,有些村民会在自家门院或周边种上应季果蔬。时值夏季,村里现在种得最多的有冬瓜、豆角、秋葵等等。对于这部分村民来说,他们要跨越的是踏入电梯房的变迁:可能会增加的生活成本、无法继续耕种的土地,还有需要重新构建的邻里关系。

  但从另一角度看,环保搬迁也让原本静谧的兴丰村“活”了起来。最近一个月,“你摇到了哪个地块?”这个问题成为村民们打招呼的习惯用语。村民们在试图寻找自己的邻居,也期盼搬迁后兴丰村所在地块能得到合理规划。搬迁时间未定,村民的生活暂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在迁徙之前,村民们确实还需要做很多事,以迎接、适应13公里外的新生活。


  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陈杰生

  摄影:南都记者 吴博斌 吴泽嘉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