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省环境保护督察专栏(已归档)
[广州日报]空气预报师 调色“广州蓝”
【 字体:


 时间: 2018-12-07 10:31  来源:广州日报A4版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奋斗者

  梁桂雄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个空气质量首席预报员。他参加创建广州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首次实现空气质量预报。最近二十年,他获得市级到省部级科技奖8个,获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一流专家”称号。

  1986年7月,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工系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到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

  1986年,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工业污染源调查,首次全面摸清了广州市污染源排放与分布。

  1990年起,承担了历次的广州市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点优化布点研究、市控点网络设计与认定。

  2010年,在圆满实现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目标中贡献突出。

  天气预报是人们的出行指南。随着空气质量日益受关注,市民已不满足于只了解刮风下雨,空气质量也进入了“预报”时代,二氧化氮、一氧化碳、PM2.5等指标的变化牵动人心,对一座城市能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了考验。

  今年56岁的梁桂雄,是广州市首个空气质量预报首席预报员。作为一名有着32年经验的环境监测“老兵”,他见证了广州如何从缺设备、缺人才、缺技术的艰难环境中走过来,一步步“摸底”城市污染源,并建立起环境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的奋斗底色,证明了这座城市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

  沿着东风路找工作

  一上来就进了环境监测站

  作为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桂雄聊起自己与环境监测的结缘,用了“阴差阳错”一词。1986年,他从湘潭大学化工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回到了家乡广州工作。那时大学生数量少,是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学校很快将他分配到条件丰厚的中国化工华南供销公司工作。

  没想到上班第一天,却吃了一个“闭门羹”。“你的专业和我们不对口”,听到这句话,梁桂雄好生苦闷,也不情愿从事与专业相距甚远的行业。第二天,在征得公司同意后,梁桂雄就从公司门口沿东风路东行,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他首先来到了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一到门口,碰巧遇见当时的站长黄新民,自报家门后,老站长一拍肩膀说:“你不要找了,就到监测站来。”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空气质量测报这个岗位。

  来到监测站后,梁桂雄被安排到成立不久的市工业污染源调查办公室,参与国情调查。与全国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类似,这次大范围的普查要全面摸清工业污染的“家底”,了解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和综合利用情况。

  以现在的目光衡量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条件,可谓是热情很高涨、条件很短缺。没有电脑,记录、统计靠在手机大小的计算器上手打数字,手抄结果;企业填报污染物排放的环保员多为临时工,对生产工艺排放污染物和排放量不了解,需要上级的调查员一起分析工艺过程,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记录厚厚的调查表。凭着大量环境监测人员的真切感受和调研验证,广州工业污染源揭开“庐山真面目”,支撑了市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污染源治理措施。

  只有一台机器模拟空气质量

  轮流看“宝贝” 一看一星期

  空气质量预报听上去与天气预报相类似,然而各自采取的方法并不相同。准确预报的基础在于完整的污染源清单、运算速度快的计算机以及稳定的气象预报支持。

  1986年至1990年,梁桂雄全身心扑在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大气容量”研究上。他承担的污染源调查,建立分高度层的嵌套网格化污染源清单,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冠以01子题的编号。

  这时,调查条件已经大有改善,监测站甚至首次使用飞机航拍、飞艇、放球探空等各种立体观测手段,对广州市及珠三角区域进行全面的大气容量和污染诊断研究。“我印象最深的是,再也不用摁计算器手工算数了,监测站甚至拥有一台小型的VAX机,可以进行空气质量模拟运算。” 梁桂雄说,VAX机成了监测站的第一“宝贝”,为了模拟几天的空气质量情况,机器要整整运行一周。梁桂雄也与专家和同事们轮流守在电脑机房,盯着电脑终端,防止运算中断。

  在这样的条件下,监测站采用模拟方式,相对客观地反映空气质量变化规律,为污染防治措施找到依据。“七五”攻关研究成果,成功地促进了广州煤烟型污染的治理,老城区空气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亚运会开幕前两天出现污染

  他判断一定会有“广州蓝”

  2010年前后,梁桂雄主持建立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广州可以提前24~72小时预报重污染天气,以及时启动污染天气污染减排措施。

  这个成果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成功应用。当时,设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八楼的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预测预报中心,每天上午都准时召开专家预报会商会议。与会的专家都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预报知名“大拿”。

  梁桂雄还记得,亚运会开幕前两天,广州市出现不利污染天气条件。天空灰蒙蒙的,专家都忧心忡忡,担心亚运会开幕前无法呈现“广州蓝”,一些专家还专门提醒梁桂雄,形势很不妙。梁桂雄很有自信,“我自己心里有数,前一天晚上已经花了几个小时详细分析近期空气质量变化,做出了各种天气形势图,只要加强常规的污染控制措施,不需要启动极端的应急措施。”他判断,亚运会开幕日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不会出现轻度污染。果然,美丽的“广州蓝”如期出现,验证了他的判断。

  凭借亚运会期间的辛勤工作和准确判断,梁桂雄获得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个人和环境质量保障先进工作者荣誉。

  为取得污染立体分布规律

  把监测站建上“小蛮腰”

  2012年3月2日,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引发了社会大量的讨论,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广州市环保局在新标准公布后,即在全国率先实施实时发布所有国控点监测结果。

  “监测点要建在哪?是车水马龙的路边,还是空气清新的白云山上?就选点问题,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梁桂雄说,有些市民打电话给他,不理解为何空气质量监测点建在公园、学校里,怀疑他们是有意避开空气质量差的区域。

  接到这样的电话,梁桂雄经常要耐心地解释,“由于公园和学校是市民活动频繁、人口密度高、停留时间长的敏感区域,因此这些布点最能贴近市民生活,能够起到空气质量预警作用。而且这些区域没有建筑物阻挡,具有代表性,很能反映生活空间的空气质量情况。”

  为研究广州空气质量立体分布和污染传输,在广州的地标——广州塔,也建立了3个空气质量梯度自动监测站。广州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在上面采样监测,不受建筑物对风的阻挡,还可以反映不同高度的空气质量。

  2012年,梁桂雄负责编制广州市塔梯度站建设方案,2014年建成后,该监测点成为世界上相对高度最高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梁桂雄自豪地说:“我们目前初步取得广州市大气污染立体分布规律。”

  首席预报员担子很重

  预报结论关系千家万户

  作为广州第一批空气质量预报员,也是广州空气质量唯一的首席预报员,梁桂雄觉得自己身上担子很重,因为首席预报员就是预报团队技术水平代表。每当出现空气污染时,广州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污染程度,强制性措施有机动车限行、强化企业排放控制、强化工地污染控制等。梁桂雄的预报结论,可能影响政府是否启动空气质量预警。

  “这么多年来,每一项对外发布的数据,我都要仔细看过,保证不出错,”梁桂雄说。每天看着成千上万的监测数据和预报数据,他会仔细斟酌,眼中那些数据再也不枯燥,而是一个个涌动的空气“分子”,时时刻刻影响着你和我。

  “如果说,首席预报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想首先要有丰富的预报经验,天有不测风云,空气质量预报也更难,在复杂的不确定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代表预报团队审定预报结论。”他说。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为广州空气质量改善出份力”

  “我是广州人,我热爱这座城市。我更热爱环保事业,想发挥自己的所学和才能,为城市建设出份力,为空气质量改善出份力。”

  “如果说,首席预报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想首先要有丰富的预报经验,天有不测风云,空气质量预报也更难,在复杂的不确定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代表预报团队审定预报结论。”

  ——梁桂雄

  奋斗底色

  精细化管理

  打赢攻坚战

  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引发了社会大量的讨论,公众对空气质量知情权的要求高涨,广州成为首批实时发布PM2.5浓度水平的城市,并逐年增加发布站点数。目前,广州市实时发布的站点数据达到51个,覆盖所有行政区域、城市监测点、市民重点关注的区域。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空气环境质量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开展淘汰黄标车、小锅炉整治、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无燃煤区”建设等工作措施,到201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12天,比2013年增加52天。

  广州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方位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从源头防控到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监控。“十三五”期间,广州将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持续深化常规污染物治理,强化新型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到2020年,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

  近年来,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呈现逐步好转的状况。2017年,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简称“大气十条”)考核收官之年,广州市全面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改善终期考核目标任务,PM2.5年均浓度在国家“大气十条”收官之年达标。

  大事记:

  1984年——广州建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第一批建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

  1997-2000年——广州开展空气质量周报、日报、预报,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009年——广州在全国第一个建立空气质量预报员制度。

  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广州成为首批实时发布PM2.5浓度水平的城市。

  2014年10月1日——广州发布历史上首个空气质量预报信息。

  2017年——广州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大力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物,使广州市PM2.5浓度在重点城市中率先达标。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