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环境保护局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广州市环境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统领,全面落实“12338”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实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总量减排方案及空气污染综合防治5年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深入推进空气、水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动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一、2012年广州市环境质量状况
2012年,广州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水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12年,按照国家要求,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仍采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PM10等三项指标进行评价。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4%;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按照空气质量API评价体系,2012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4%,与2011年同比基本持平。与2011年同比,全市10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站点中,全部站点的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均下降或持平;70%站点的二氧化氮平均浓度有所下降或持平;80%站点的PM10平均浓度略有下降。
2012年,城区月平均降尘量为4.47吨/平方千米·月,达到广东省暂行标准,同比下降3.2%,降尘污染持续减轻。
(二)PM2.5的监测情况。
2010年起,广州市逐步在国控点开展PM2.5监测。至2011年下半年,10个国控点位全部开展了PM2.5研究性监测。2012年2月29日,国家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项目。2012年3月8日起,广州市在全国率先按照国家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面公布了10个国控监测点的监测结果。2012年4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了PM2.5自动监测仪器技术指标与要求。2012年8月起,广州市10个国控点均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要求配备了符合技术指标要求的PM2.5监测仪器。2012年,广州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年1至7月的PM2.5监测数据进行了修正,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得到全年的PM2.5浓度值为51 微克/立方米。
(三)降水。
2012年我市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5.24,同比上升0.04pH单位,酸雨频率为40.6%,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酸雨污染持续减轻。
(四)饮用水源地水质。
2012年我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100%达标。西江广州引水、东江北干流、顺德水道和沙湾水道4个水源地水质为Ⅱ~Ⅲ类,巴江水道、秀全水库2个水源地水质为Ⅲ类。
(五)江河水质。
一是珠江广州河段2012年水质保持Ⅳ类,水质平均污染指数与2011年同比下降14.0%。21项水质评价指标中有18项符合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1.10毫克/升)、石油类(0.07毫克/升)和五日生化需氧量(3.3毫克/升)。
二是东江北干流、沙湾水道、蕉门水道和洪奇沥水道2012年水质符合或优于Ⅱ类标准,水质为优;流溪河从化段和市桥水道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为良。
三是流溪河水库2012年水质保持Ⅱ类,水质为优。
四是广州市莲花山水道入海河口水质,2012年21项水质评价指标除石油类外的20项指标符合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石油类平均浓度符合Ⅳ类标准;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入海河口水质保持Ⅱ类,水质为优。
(六)城市声环境质量。
2012年广州市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5.0分贝,比2011年上升0.1分贝,总体水平“较好”;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9分贝,与2011年持平,总体水平“较好”。
二、2012年改善环境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机制。
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2012年初召开高规格的全市环保工作会议, 书记、陈建华市长出席并讲话,明确了“十二五”我市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陈建华市长主持召开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专家座谈会,邀请10位院士、专家,就广州如何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进行“把脉问诊”;同时,整合各类环保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成立市环保工作领导小组,由陈建华市长任组长并召开第一次会议,明确实行重大环保事项统一领导、统筹推进的综合决策机制,并在领导小组框架内下设大气治理、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固体废弃物处置等四个专项办公室,分别由市环保局、水务局、农业局、城管委牵头负责相关工作,实现了各负其责、分工配合。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项环保工作扎实推进。
(二)以实施国家新标准为契机深化空气污染综合防治。
一是制定实施新一轮空气污染综合防治5年工作方案。市环保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国家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制定实施《广州市2012-2016年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发展提升、五年有效控制”的目标,以防控PM2.5等污染为抓手,推出空气整治“组合拳”,提出10大防治行动、42项具体措施、8大保障措施和近3000项治理、监管、法规、科技支撑项目,涉及12个区、县级市政府和近30个职能部门。
二是深化工业污染治理。进一步强化火电机组和重点工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升级改造与运行管理,如推进完成广东粤华发电厂5#、6#机组的降氮脱硝改造工程,脱硝效率提高至80%以上;珠江电厂4台30万千瓦机组的除尘改造工程,进一步削减了颗粒物排放。
三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第二批“退二”的72家影响环保类企业中,已有59家企业关停、搬迁或转型,其余13家正抓紧推进。
四是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在10座加油站试点供应粤Ⅳ标准车用柴油;对197万辆汽车核发了环保标志;在黄埔、萝岗区和从化、增城市扩大实施黄标车限行措施,全市黄标车限行区面积扩大到423平方公里。建设黄标车“冲禁令”自动识别抓拍系统,共查处黄标车违反限行规定行为3.7万宗。进一步健全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对132.2万辆汽车进行排气检测。继续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抽检执法,共抽检汽车4.86万辆,责令2386辆排气超标车辆限期维修合格。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1760辆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
五是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各区(县级市)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摸查,建立了526家重点企业监管台账,督促完成194家企业完成整改工作,完成了南沙小虎岛化工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综合试点的申报工作。
六是健全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完成了在越秀、海珠、荔湾和天河区9个餐饮业集中区域共173家餐饮业户开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制定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餐饮业环境管理进一步强化污染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采取10条具体措施在全市开展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初步建立起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餐饮业环境监管模式,四个试点区的餐饮业投诉同比分别下降42.4%、59.8%、55.8%、46.1%。
七是全方位控制扬尘污染。尝试开展扬尘污染控制区管理工作,编制《广州市实施扬尘污染控制区管理工作方案》,从施工工地、道路保洁、料堆尘污染控制、裸土硬化等方面强化城市扬尘污染控制。
八是完善监测体系和信息发布机制。我市在全国率先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全部10个国控测点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又投资800万建成18个新增子站。目前,全部29个测点的数据按照新标准向公众实时发布,并同时提供健康行为指引。
(三)完成2012年水环境治理任务。
印发实施《广州市2011-2012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落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等6方面任务。启动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工作,完成沙湾水道饮用水源保护区示范性标志建设。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及涉重金属排放企业专项执法行动,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全市建设污水管道14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到2012年底,全市已建成47座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470.18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年污水处理量13.9亿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88%。推进东濠涌二期、荔枝湾涌三期等河涌综合整治,启动城市深隧系统排水工程规划建设。海珠湿地一期建成开放,云岭湖、金山湖全面完工。我市第一个景观水质自动监测站在海珠湖建设投运,实时监控水质状况。
(四)全面实施噪声污染防治。
印发《广州市2012年噪声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实施59项降噪重点工程,深化噪声治理。完成了东濠涌及沙河立交隔声屏障工程、东濠涌及沿线居民楼通风隔声工程,在内环路及放射线安装隔声窗770平方米,对受交通噪声影响较严重的15所学校实施降噪整治工程。组织开展高考环保护考行动,58个高考考场噪声均达标。
(五)积极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
编制实施《广州市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2012-2015年)》。淘汰79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的落后产能,实施35个重点项目,削减总铬排放量318.75千克、铅排放量361.1千克。开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试点调查监测。
(六)预计完成污染物年度减排计划。
建立“十二五”及年度减排工作机制,分解落实减排任务。印发《广州市2012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部署推进222项减排工程项目,据初步估算, 2012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能全面完成省下达的2012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七)环境保护优化转型升级作用日益显现。
积极主动服务,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严格环保准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制定《提高环保审批门槛强化PM2.5污染源头控制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意见》,强化PM2.5污染源头控制。积极推进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广州市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站发展规划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在污染控制、城市布局合理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导向作用。规范环保验收,强化全程监管,全市共批准竣工环保验收项目2065个,环保投资83.9亿元,不同意验收58个。
(八)环保监督执法全面加强。
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12年检查企业8.7万家次,查处企业2898家,作出行政处罚2393宗,责令“双停”企业(项目)1078家(个)。市环保局与市监察局联合对巴江河、新街河重金属污染整治等5个突出环境问题以及广州石井水泥公司等20家重点企业进行挂牌督办,有效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深入开展全市34家铅蓄电池加工、组装及回收企业污染整治。进一步完善12369环保举报热线建设,努力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三、面临问题及下一步措施
(九)环保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力度不断加大。
在全国率先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面公布10个国控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并不断完善发布形式。在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公布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评价结果中,广州名列全国第一。市环保局政务网站被评为省市级委办厅局“2012年度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并获评为广东省地市环保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第一名、全市一类市直部门网站绩效评估第一名。开展“治理PM2.5,请你出一招”、“治理PM2.5政府在行动”、“我为治理PM2.5献计献策”中小学生征文等公众参与、宣传活动。开通运行“广州环保”微博,实现与网络群众的良性互动。
虽然我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与国际先进城市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期望仍有加大差距。在环境空气质量方面,按照国家要求,今年起我市将按照新标准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增加PM2.5、臭氧等评价指标、收严PM10和二氧化氮的要求,初步估算,各测点优良率将大幅下降,二氧化氮、PM2.5将难于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臭氧问题则更加突出。在水环境质量方面,乡镇饮用水源保护亟待加强;河涌综合整治工作任重道远,纳入整治的河涌仍有部分不能满足环境功能需求;我市西北部跨境来水水质仍受到中度或重度污染。在声环境质量方面,噪声污染已成环境投诉热点、难点。其中,交通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型公共场所及楼盘附设的冷却塔、空调、水泵等噪声问题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社会噪声如广场群众文娱活动噪声、商贸噪声等问题,管理难度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今年我局将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的落实:
(一)深入开展空气污染综合防治。
主要是围绕PM2.5、氮氧化物和臭氧等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推进《广州市2012-2016年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各项措施的落实,以环境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加强督办,重点防治机动车、工业、扬尘、饮食油烟和厌恶性废气污染。
(二)强化水环境治理。贯彻落实省政府《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继续推进污水河涌综合整治工作,建立“一涌一档”制度,大力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加强对珠江广州河段和市区河涌的水质监测,联动周边城市,促进交界断面水环境质量好转。
(三)深化噪声污染防治。制定2013年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主要从建筑工地施工、道路交通、生产经营性噪声等方面继续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四)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一是加强工业污染控制,消除重金属污染;二是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施用农药和肥料;三是尽快开展全市农田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合理调整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划布局。
(五)进一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2013年减排工作计划,细化工程减排、深化结构减排、强化监管减排,力争到2013年底,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2%、4%、6%和5%,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
(六)强化环保铁腕执法。
继续对突出环境问题实行联合挂牌督办,对严重环境违法企业进行后督查。高度关注并密切跟进群众环境信访问题,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七)进一步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引导理性思考,广泛发动社会参与,实现环境宣传向理性及指导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