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示 > 年度计划总结
“十一五”及2010年广州市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 字体:

 

广州市环境保护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惠民生,深入开展空气、水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环保规划主要任务,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世界水资源论坛水环境治理奖第一名等称号,成功举办“绿色亚运”,圆满实现“到2010年一大变”和 “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的目标。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同时也是我市环境保护事业大有作为,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形象显著提升的五年。从2004年到2010年,全市经济以年均13.5%的速度快速增长,在生产总值从4450亿元增加到10604.48亿元、增加近1.4倍,工业总产值从5766.7亿元增加到14721亿元、增加1.5倍,汽车保有量从68.2万辆增加到161.1万辆、增加136%的同时,超额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续5年实现“双下降”,空气质量连续6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圆满完成亚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201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81%,超过96%的设定目标,比2009年、2004年分别上升2.74个百分点和14.75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比2009年、2004年分别下降15.4%、5.4%、1.4%及57.1%、27.4%、30.3%;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已实现100%达标;珠江广州河段化学需氧量、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粪大肠菌群平均浓度比2004年分别下降33.3%、56.6%、55.5%、81.3%,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成功举办横渡珠江活动,迈上了一条经济增量、污染减量的绿色发展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到广州调研时指出:(广州)近年来推进“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在人口总量增长、经济总量扩张的情况下,生态环境仍然有新的改善,很值得肯定。五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开展空气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天更蓝”目标
    2004年我市申亚成功后,就制定实施了分八个阶段推进的空气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并建立了高规格、跨部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由市主要领导担任整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市长全面协调,6位副市长分工负责,7个专责小组强力推进,30多个责任单位分工落实。通过狠抓《广州市2008—2010年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及其配套的污染控制、现场监管、应急预案、质量测报和机动车限行等5个实施方案的落实,全面完成了12860项空气治理项目,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一)强化工业废气减排。全面完成56家重点工业企业脱硫,关停23个小火电项目共209.8万千瓦机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从2004年的18.5万吨下降到8.5万吨以下,降幅超过54%。完成包括所有火电企业在内的26家重点企业降氮脱硝工作,形成了5.66万吨/年的氮氧化物削减能力。淘汰1139家企业的燃煤小锅炉。完成76个烟尘、粉尘改造项目。
    (二)分步推进“退二进三”和清洁能源改造。在2007年前中心城区关、停、搬147家大型工业企业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一批“退二”的116家企业的停业、关闭或搬迁工作,并启动了第二批82家企业“退二”工作,目前已有34家企业提前完成关停、搬迁。“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的57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
    (三)全程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先后实施了机动车国Ⅱ、国Ⅲ和国Ⅳ标准,全市国Ⅲ标准汽车约占汽车保有量的52%。从2007年起在市中心区实施摩托车禁行,淘汰摩托车38.4万辆。全面完成公交车清洁能源改造。全面实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在中心城区260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全面限行黄标车。全市共道路抽检和停放地抽检机动车50391辆,对5838辆排气超标车辆实施限期整改。
    (四)率先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石化、涂料等11个重点行业的4413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已全部完成整改或停产、关闭,每年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1.35万吨。全市列入整改的13座储油库、388辆油罐车、514座加油站已全部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每年减少油气排放0.85万吨。
    (五)狠抓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对饮食服务业准入实行联合审批,对污染投诉实行联合查处,对全市4.2万家饮食服务业户进行排查,对近三年来市民重点投诉的2863家饮食服务业户进行复查处理,饮食服务业清洁能源使用率97.57%,安装油烟治理设施5250套,远程在线监控1773家,2010年饮食服务业污染投诉比2008年下降53.8%。
    (六)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对全市在建工地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六个100%”,2010年共查处工地扬尘污染行为645宗、无证夜间超时施工噪声扰民行为1245宗。
    (七)全力保障亚运期间空气质量。在全面完成亚运前空气环境综合整治基础上,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保障亚运环境质量。一是狠抓工业减排监管。在要求全市27860家工业企业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从2010年11月1日起,对占排放量85%的2615家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对与亚运场馆空气质量关联较大的72家企业实施临时减排措施,对141家减排重点企业实行驻厂督查。二是强化机动车监管执法。环保、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动执法人员5889人次,部署14辆遥感检测车,在全市52个路检点遥感检测机动车517095辆,抽查检测机动车11880辆,要求1378辆排气超标车辆限期整改,对831辆超标车辆暂扣行驶证,对4690辆外地超标车辆作出劝返处理。三是全面禁止露天焚烧。加强对涉亚场馆、机场周边区域和主要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以及城乡结合部焚烧稻草、垃圾的监管,维护良好城市形象。
    二、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水更清”目标
    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10年江水变清”目标,狠抓《广州市2003年—2010年珠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河涌综合整治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通告》及其配套的综合整治方案、《关于禁止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通告》及其配套的综合执法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治水决策的落实,全面推进饮用水源保护、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河涌综合整治、调水补水、工业废水治理、流域污染整治等工作,水环境明显改善。
    (一)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对直接向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放水污染物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现有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扩建;对于污水排放口的设置,要求远离饮用水源保护区。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清查的6980个排污口的整治。西江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实现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从严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水环境功能区,组织制订《广州市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规定》,最大限度保障水源水质。
    (二)全面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到2010年,全市污水处理厂增加到56座,市政污水管网提高到2907公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465.18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65%,比2005年上升了14.31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90%,每日减少污水直排、漏排珠江100万吨。对总长度388.52公里的121条河涌进行截污、清淤、调水补水、修筑堤岸和景观绿化等综合整治,建设白云湖、海珠湖,主要河涌和珠江水质持续好转,水生态逐步恢复。
    (三)狠抓工业污水治理。深入开展工业污染源摸查、污染源巡查监管、排污口整治、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通过严格落实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禁止直排等措施,全市每天有71.3万吨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排放,达标率达96.51%,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以每年约10%的速度递减,工业排放占全市水污染负荷的比例从上世纪末的8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
    (四)全力推动流域污染联防联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统筹规划流域取、排水格局,科学划定水环境功能区。协调佛山将我市西江引水取水点纳入该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与该市水源地实施同等保护。充分运用广佛同城化及广佛肇经济圈环保合作机制,对广佛跨界河涌实施同一标准、同步治理。协调佛山、清远、东莞等城市加强上游污染控制,改善跨界来水水质。
    (五)按最高规格实施亚运水环境保障。制定实施《2010年第16届亚运会水环境保障总体方案》及其配套的工程建设、水质监控、饮用水源保障、水环境应急和水环境监测等5个行动计划。对116家“退二”企业实施关停减排、对147家涉水重点企业实施监管减排、对14家企业实施排污管制减排;对五类水体共43个监测断面全面实施加密监测监管。通过努力,克服了枯水期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实现了亚运重点水域水质全部达到保障目标。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水质达到多年同期最优水平;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100%稳定达标;广东国际划船中心、激流回旋赛道等达到了历史最优水质,景观水体水质明显改善;各类水体水质均符合亚运水环境保障目标。
    三、进一步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深入推进治理工程减排、结构调整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完成2010年减排任务,如期实现“十一五”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1万吨和8.5万吨以内的减排目标。
    (一)推进减排工程建设。相继建成运行了猎德、大坦沙等47座污水处理厂。与2005年相比,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182.7万吨/日上升到465.18万吨/日。以二氧化硫排放大户为重点的脱硫工程已完成,累计形成脱硫能力达12.3万吨/年;积极推进脱硫效率低于70%的现役火电机组脱硫工程改造,要求脱硫效率提高到90%以上并稳定运行。
    (二)狠抓结构调整减排。全面清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累计关停共209.8万千瓦机组的23个小火电项目、产能达1425万吨的91家落后水泥企业,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淘汰任务。
    (三)强化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以“抓监管、保运行、促减排”为重点,加强对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检查,提高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巩固污染减排工作成果,提高监管减排效益。
    (四)深化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 “三大体系”建设。完善总量减排统计体系并实施总量减排档案、台账、季报和年报等工作制度,全面开展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促进减排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实施了《广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将减排考核列入对各区、县级市党政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观年度考核内容,强化减排硬约束。
    四、进一步落实保增长调结构的决策部署,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保增长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共审批总投资1.016万亿、其中环保投资523亿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9824个,共批准总投资3029亿、其中环保投资65.5亿元的竣工环保验收项目8897个,否决环评、验收项目共2738个,减少了新增污染,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一)通过推动规划环评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先后开展了广州市高压电网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石油化工制造业发展规划等6个重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其中,广州市高压电网规划环评成为全国率先通过环保部审查的电网规划环评,发挥了表率和示范作用。积极推进水泥、石油化工、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等重污染行业的规划环评和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退二进三”承接基地等8个区域开发规划环评,为顺利推动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通过严格环保准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大力支持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的新型工业化等现代产业项目,积极促进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乐金显示(中国)有限公司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项目等重大骨干项目建设。严把环保准入关,防止“两高一资”项目乘机搭车上马,停止了钢铁、水泥、制革、印染、电镀等污染严重项目的环保审批。在2009年已停止审批燃煤电厂项目基础上,2010年又停止了使用燃煤锅炉工业项目的环保审批。加强市政务中心“环保行政许可事项受理窗口”工作,连续7年服务满意率100%。
    (三)大力支持亚运及相关项目建设。对亚运重点工程进行全过程环保管理,实行专人专办,狠抓落实;积极配合亚组委制定亚运工程审批指南工作手册,对亚运工程项目实行即到即办,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完成了全市共72个亚运工程项目的环评审批与竣工环保验收工作,为亚运顺利召开提供了保障。
    五、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围绕建设宜居城乡目标,全面推进噪声、固体废物、放射性污染防治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大力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发展。
    (一)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广州市“宁静工程”实施方案》。监督建设单位、环评编制单位做好噪声减缓工作,尤其是对于新建、改建经过住宅、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交通项目,要求认真落实好安装隔声屏障或通风隔声窗、采用全封闭声屏障或全封闭隧道、禁止在敏感点路段进行夜间施工等措施。积极推进内环路等中心城区典型道路噪声防治及公交站场改造和公交车降噪工作。从2007年1月起市中心区路段全天禁止摩托车行驶,道路交通噪声明显下降。实施“环保护考”民心工程,全市各考场环境噪声连续5年低于55分贝,符合国家1类区昼间标准。2010年,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5.1和69.1分贝,城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二)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严格落实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危险废物转移计划报批和转移联单等各项管理制度,对固体废物产生到处理实施全过程监管,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严格管控进口废物加工经营,防止“洋垃圾”流入我市。编制实施了《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2005-2015)》,并及时启动中期修编工作,重点对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的处置工作进行深入规划。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建设顺利推进。
    (三)强化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加强了辐射环境监测与管理,建设了5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购置了3台辐射监测应急车,完成对亚运会广州赛区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以及接待酒店共162个重点目标的辐射环境本底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广州市区域辐射环境质量和所有亚运场馆辐射环境均处于正常安全水平。完成了重点放射源库视频监控设施建设、放射源点位监控电子标签安装及珠江广州河段5个国控断面河水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在全省率先实现由辐射源监督性监测扩展到区域水和大气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实现了对90%以上辐射源的电子巡检和动态管理。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按照从化市1000元/人、其他地区800元/人的补助标准,合计补助5.89亿元,完成了29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惠及农村常住户籍人口71.5万人。以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期间,从市本级排污费中列支农村环境保护专项经费2581万元,重点用于61个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面貌。
    (五)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青山绿地、迎亚运等绿化美化工程,完成142条道路绿化升级改造和44个城市出入口景观节点建设,市区主干道的198座立交桥、人行天桥全部绿化整饰,205个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2%,建成区绿地率35.5%、绿化覆盖率40.15%,人均公共绿地15.01平方米,形成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的生态景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建成绿道1060公里,超额完成省下达的526公里建设任务,成为全省线路最长、覆盖面最广、服务人口最多、配套设施最齐、连接景点最多、在中心城区分布最广的绿道。
    六、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努力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和社会安全稳定
    坚持“铁腕治污”,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妥善处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保障,确保了亚运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
    (一)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五年来,全市环保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417689人次,检查企业171876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111宗,行政处罚案件12081宗,责令关停企业(项目)7416家(个)。工商、环保、城管等部门加大对无牌无证工商业户的污染整治力度,查处各种无证照工商业户13229家。通过严格执法,促进企业由消极被动治污向主动配合治污转变。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安监、质监、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环境联合管理工作机制。2008 年全市环保行政处罚罚款总额超过之前30年总和,2009年位列全省第一,2010年再创历史新高,环境执法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二)强化对突出环境问题的挂牌督办。自2007年以来,联合监察部门对786家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其中,2010年对12个区、县级市中涉及3个工业园区、3个流域、3个区域范围的10个突出环境问题及列入环境整治的29家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各区、县级市制定实施了对本辖区突出重点、难点、热点环境问题实施挂牌督办的工作方案,完成了挂牌督办任务。
    (三)全力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畅通环保投诉渠道,坚持实行环保信访回访和每月局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认真查处公众环境信访投诉案件,“十一五”期间共受理群众环保信访投诉98371件,办结率达95%以上,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针对道路建设、垃圾处理、消防站、变电站等城建配套项目日益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厌恶性”工程等问题,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项目对周围群众的影响,妥善处理了京溪污水处理厂、华南路三期、广明高速、五山变电站、北麒输变电工程、云溪路等项目的公众诉求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全力保障环境安全。逐步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相继制定了《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广州市2010年亚运环境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第16届亚运会环境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及其配套的7个子预案、2个重点场馆环境安全保障专项预案。同时要求上千家化工、印染、电镀企业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等工作。举行了广莞、广佛肇等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习;建立健全了多部门、跨区域的环境应急联动机制。5年来,12369热线共接报各类环境应急事件460宗,均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七、积极发动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坚持创新方法,广泛宣传发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为保护环境献计献力,绿色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
    (一)紧密依托高端的专家团队。积极引进“智囊”和“外脑”, 连续多年邀请国内外高端专家团队利用国家“863”、“973”科研成果和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经验,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出谋划策,制定实施亚运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并在亚运会期间每日进行专家集体会商,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全程服务亚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亚运期间,共组织相关专家会商76次,提出监管建议240条,为强化区域流域联防联控、保障亚运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二)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开展了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的群众性环保活动、“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环境保护百日志愿服务全民行动、“今日羊城天更蓝——爱我广州摄影作品大赛”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全民行动、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环境保护氛围。
    (三)全方位发动社会参与。鼓励广大市民积极举报环境污染行为,2006年以来根据群众主动提供的近10万宗举报线索,严肃查处各种污染行为,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充分运用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企事业单位加大治污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力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全市6000余家企业深入开展污染整治,1190家企业积极参与“千家企业清洁生产”行动,分别有77家和36家企业通过自愿及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累计创建各类绿色学校809所、绿色社区259个,生态示范村(镇、园)68个,环境友好企业20家。驻穗部队坚持与地方一道,共同开展各种污染防治,做出了表率。
    八、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环保监督管理水平
    积极践行“敢想会干为人民,包容共享促和谐”的亚运精神,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工作作风,从机构人员编制、监测监控能力、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推动环保事业发展。
    (一)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日益完善。集12369联动指挥平台、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卫星GPS定位调度系统等六大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广州市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布设24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2辆环境应急指挥车、6台应急监测车、4艘监测船、9辆空气流动监测车、14辆机动车排气遥感检测车,并通过区域联动对全市乃至珠三角实施监控监测,实现了环境监管能力质的飞跃。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具备了水、气、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400多项的监测能力,是目前全国最先进的环境监测机构之一,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基地”;2010年共出具有效数据341.5万个,是2009年的2倍。
    (二)环保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在2010年机构改革中,市级环保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增加了50名,达到102名,增幅近一倍;完成了市级环保综合执法改革,并实现全市环保执法队伍统一着装。大力加强环保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新争优活动,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广州亚运会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坚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此外,环境监测、科技、规划、信息、统计、对外交流合作等基础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