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示 > 年度计划总结
广州市2003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 字体:

 

     2003年,是广州市环境保护工作不平凡的一年。全市环保系统和各有关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依法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努力提高环境执法以及各项环保工作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一、2003年主要工作及成绩

        2003年,我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314天,占全年的86%;珠江广州河段治理初见成效,24项水质指标中19项符合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分别为54.5分贝和68.6分贝。

        一年来,我市的环保工作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各级环保部门以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工作姿态,主动适应新形势,制定新措施,接受新考验,多项工作取得了进展和突破。

        (一)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抗非典环保行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医疗废物污染防治第一线,舍身忘我、全身心投入抗非典斗争,得到了省环保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非典期间,我市环保与卫生部门联合下发了全国抗非典期间第一个强化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监管的规范性文件,为各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宝贵借鉴;全面开展了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处理执法行动,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监管,全市未发现一例因医疗废水、废物传播病毒而感染非典的病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环境与SARS传播相关性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

        200357月,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为人民健康而战”爱国卫生月和环保行动月两大战役。环保行动月期间,全市共开展了七项专项执法行动,出动36881人次,受理市民投诉2377宗,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公众对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的信任度得到了提高,全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此次环保行动月是近年来我市组织最好、参与部门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取得效果最佳的一次环保行动,为构筑抵御非典疫情的坚强屏障、促进非典之后广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全面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

        各有关部门、区、县级市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责任单位由26个增至28个,形成了建设、城管、市政、环卫、规划、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齐抓共管环保工作的良好局面。市经委积极开展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检查和污染事故隐患排查;市商业局专项整治废弃油脂;市公安局和环保局密切配合,严把机动车入户、年检及报废关;市交委加快公交车辆的更新换代;市水利局大力推进河涌整治,实施水环境工程;市规划局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优先”原则贯彻到各专项规划中;市市政园林局全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建设;市市容环卫局加快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再生利用步伐;市工商局严格把好年检关和市场准入关,有效控制新污染源;市林业局等部门大力实施青山绿地工程;广州海事局、港务局推进对船舶排放污染物的规范管理,确保水域和港口的环境安全;市城管综合执法支队积极开展建设工地施工噪声及施工扬尘污染执法,拆除珠江广州河段及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违章建筑。各区县高度重视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芳村区五套班子主要领导开展环保督察;荔湾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基层,现场检查指导环保工作;黄埔区人大、政协定期组织环保工作视察……全市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促进环保工作全面提速。

        (三)多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1.大力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

        针对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耗迅速增加,二氧化硫污染呈加重趋势的现状,制定实施了《广州市2003年—2005年二氧化硫控制计划》。积极推动企业安装使用脱硫设施、推广低硫燃料;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工业企业的监控,向56家大气重点污染企业发放了二氧化硫临时排污许可证,确保了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年平均浓度达标。2003年,我市已有广州恒运、广州造纸等16家重点工业企业的31台锅炉安装使用了脱硫设施,总投资3.57亿元,共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7517吨。

        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加强在用机动车年检、路检和抽检,责令超标车辆进行维修治理,对新车执行欧洲Ⅰ号排放标准。全年道路抽检机动车83339辆次,合格率72.8%;复检机动车16434辆;用车大户抽检汽车21218辆次,合格率93.6%。从9月份起,市公交企业全面改用含硫量小于0.05%的低硫柴油,公交车排气污染问题得到一定控制。

        为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食服务业扰民问题,各级环保、规划、工商、卫生、消防、城管等部门对全市污染扰民的饮食服务业户进行了三个月的综合整治,调查了8977家饮食业户,查处了污染扰民投诉1601宗。通过整治,饮食业污染扰民投诉从整治前月平均722宗下降到587宗,下降了18.7%。

        开展了扬尘污染专项执法行动,建设、城管、环卫、市政和环保部门联合检查建设工地1200多个,查处了一批违规施工队。

        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要求,对9个国控点位周边500米范围内污染源进行了拉网式整治,查处了建设工地21个,饮食服务业180余家,并将国控点位周边污染源监管纳入市政府年度环保目标责任制。

        2.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珠江广州河段整治初见成效

        市政府下达了《广州市2003年—2010年珠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成立了由24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市珠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珠江广州河段综合整治重点、措施和阶段目标,各责任单位按照任务分解,全面落实整治工作。猎德污水处理厂二期、西朗污水处理厂首期、沥窖污水处理厂首期、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三期建设进展显著,预计2004年我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2万吨/日。与污水处理厂配套的市内22条河涌的截污、19座泵站的建设、209公里污水管道的铺设也得到积极推进。省政府对我市珠江治理工作进行检查考评后认为,我市已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治理珠江一年初见成效的目标。

        为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关于防治水库湖泊污染的通告》,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清拆“两违”建筑4万多平方米;清理“三无”船舶138艘;清拆养牛场和养猪窝棚885个,清理网箱养鱼场2000余亩。白云区投入资金7754万元整治河涌,清拆石井街流域水源保护区内养猪窝棚3.5万平方米;从化市积极推进上罗电镀厂迁离工作,加速了溪流河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清理步伐;增城市百花涌整治效果明显,并对西福河上游流域96家水污染企业进行了拉网式专项检查;番禺区划定了沙湾水道水源保护区范围,增加了水监队巡逻次数,各有关区县加大饮用水源监管力度,保证了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

        继续强化对水污染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启动了1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工作,核发重点水污染工业企业临时排污许可证134家,完成全市49家企业(55台装置)COD在线监测仪的安装。

        3.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行动声势浩大,查处了一批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违法企业

        按照国家六部委《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的通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300多人次,对157家不法排污企业依法予以取缔、停业、关闭、限期整改。花都区责令区内65家企业20041月底前限期治理达标,并限时停产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黄埔区、芳村区针对辖区大型工业企业较多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项执法组,定期开展环保设施运行和污染事故隐患排查;天河区开展了整顿废化工桶清理场等专项执法行动;海珠区环保局和检察院密切配合,加强现场执法后的法律跟进工作,震慑和警示作用显著。

        20039月,省七委局组织的联合检查组到我市检查后认为,广州市对清理整顿工作重视,部署周密,重点突出,真抓实干,执法有力,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署的任务。

        4.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专家评审制度,严把审批质量关,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环评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培训和宣讲。2003年,市级共审批新建项目738宗,比去年同期增加63宗,新建项目总投资511.8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04亿元,占总投资的3.9%,比2002年上升0.4个百分点,环保投资力度有所加大。

        积极支持城区现有工业企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完善了工业项目环保审批的环境准入制度,促进了新型工业发展,加快项目环保审批改革进程,实施了项目审批分级分类管理,开展了环保、工商网上并联审批,积极探索制定了房地产项目等五项审批指导原则,初步建成建设项目环保网上申报审批系统。各区、县级市环保局积极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白云区环保部门为白云八大工业区的发展提供环境保护指引和服务;东山、天河、花都区和从化市等区、县级市开通了环保审批绿色通道,大幅度缩短审批期限,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有力支持了区域经济发展。

        5.生态建设与保护步伐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进展显著

        按照“生态优先”和“两个适宜”的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完成《广州市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将生态保护理念和指标要求融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荔湾区制定大坦沙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努力建设生态城区;增城市着力打好“生态牌”,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了一批生态工业园。

        全面启动实施青山绿地工程,大力进行城市林带、城市林区、城市园林建设和采石场全面复绿。新增及改造城市道路绿化带45公里,新增公园12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全市林地面积达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4%。已批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总数达50个,总面积7.5万公顷,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0.1%。

        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主线,加快了生态城市建设步伐。按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省和市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工作,高质量完成了15个省级、3个市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生态示范区数量居于全省各城市首位,得到省考核组的高度评价。

        6.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得到加强,积极筹建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

        根据省环保局、公安厅、农业厅和安监局的要求,开展了收缴剧毒危险化学品工作,全市共收缴剧毒物品1897.4公斤。完成了广州市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的搬迁,在全省销毁毒鼠强等剧毒物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排放和处置进行严格监管,全年报批危险物转移611批次,收回危险物转移联单1万余份。越秀区狠抓废油脂的规范收集和合法处置两个环节,推动废油脂整治试点工作进入规范管理阶段;番禺区圆满完成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试点”,为我市固体废物的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珠江流域污染治理的子项目,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已被列入20032005年世界银行贷款备选项目,同时被列为广东省十大民心工程中的重点环保工程,项目已通过了世行组织的评估,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

        7.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环境监察工作迈上新台阶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200310月,我市环境监理所、站正式更名为监察支队、大队,环境监察工作迅速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大力度,形成了以环境执法为龙头,“执法”、“信访”、“收费”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新格局。强化环境监察执法网络建设,制定了全市突发污染事故查处应急预案,完善24小时应急执法监察网,环境监察反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市、区环保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妥善处理了广州第十一橡胶厂、广州水泥厂、金坑水库等20多宗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有效保护了人民的切身利益。全年共接到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投诉23383宗,调查处理了21348宗,办结率91.3%。承办人大建议案、政协提案91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市环保局荣获广州市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荔湾区建立了居委会、街道、区环保局三级矛盾排查网络,使每件信访案件和环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东山区积极探索老城区环境管理新思路,主动依靠各级人大的监督功能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越秀区解决了龙胜酒吧等一批长期污染扰民的环境问题;花都、白云区等环保局高考期间开通手机投诉电话,24小时受理投诉,发现问题立即查处,各区、县级市环保部门环境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

        8.积极支持和配合南沙开发,南沙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

        按照“生态优先”原则,积极促进南沙开发区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发展。完成了丰田汽车等30余宗新建项目环保审批;组织了南沙地区区域环评和全区环境本底、湿地、水生生态、产业可行性调查,为南沙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制定了南沙地区参照实施欧洲环境标准的初步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四)各项环保基础性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1.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集中力量加快了环境监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建设,为环境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能力达到401项,在全国监测站名列前茅,荣获2003年度全国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工作突出单位和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突出单位称号,获得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无机项目协作定值实验室资格证书”,成为全国同时获得无机和有机协作定值实验室资格的3个地级市环境监测站之一。各区、县级市环境监测站基本完成了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转版工作,海珠、番禺、东山区环境监测站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海珠区还率先建立区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2.环境宣传教育有声有色

        充分发挥环境宣教的主导作用,全市各区、县级市抓住爱国卫生月、环保行动月、世界环境日等时机,加大宣传声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大幅提高。通过在《广州日报》等报刊开设环保专版,提高环保新闻报道频次,在电视台播放环保电视专题、专辑、公益广告等方式,有效开展了大范围的舆论引导。完成了《珠江环境报》改版,努力树立岭南环境宣传媒体品牌。针对不同层次群众,积极开展了对决策者、企业家、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培训。建成“白鹤号”多功能环保宣传车,寓教于乐,受到广大市民欢迎。

        全市各级政府将绿色创建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提供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环境福利,使环境保护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全年共创建省级绿色社区16个,市级绿色社区49个,省级绿色学校(幼儿园)29所,市级绿色学校(幼儿园)66所;执信中学等4所学校(幼儿园)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的表彰。

        3.环境法制、规划、科研、信息等工作稳步开展

        《广州市政府关于防治水库湖泊污染的通告》经市政府发布实施;组织完成了《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送审稿)、《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等地方性法规、草案的修订工作。认真做好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的审查,全年共受理行政处罚案件531件,受理复议案件6件。

        完成了《广州市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广州市水资源环保规划》、《广州市流溪河环保规划》、《广州市工业发展环境保护规划》、《广州市南部拓展区环保规划》和《广州市东部工业区环境保护规划》等6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范环保科技项目的管理,组织开展了脱硫、机动车排气等73个环保科技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珠江啤酒厂《70吨锅炉除尘脱硫示范工程》项目等5个科研示范项目的验收,组织完成了广州市环境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将重点污染源防治资金与年度环保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做好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强化以工程结算为重点的项目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广州环境保护网网络功能,扩充网站信息量和宣传影响面。初步建成广州环保城域网并确保了网络安全。

        (五)狠抓机关作风和环保系统行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全市环保系统开展了对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狠抓了《广州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试行规定》的学习和贯彻,制定了《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等8项制度。认真落实省纪委、监察局《关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规定》,加大了纪检监察工作力度。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和实施到位。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规范了环保行政行为,使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价值观。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积极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努力拉近环保部门同人民群众的距离,越秀区积极为企业减负,对环保设施完善排放污染物浓度达标的企业减免“提高征收标准部分”排污费,免征监测交通费;东山区环保局定期邀请企业座谈,了解困难和需要,虚心接受意见;天河区环保局实行街道、企业走访制度,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使环保工作得到群众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为适应市委、市政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迅速解决广州市一些具体环境问题”的要求,理顺职能,提高效率,市环保局对部分处室进行了内设机构调整,为今后更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天河区环保局开展ISO140009000环境质量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白云区制定了《首问首办责任制》等7项行为规范和工作制度;海珠区档案工作达到省特级标准,各区县环保局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环保队伍自身素质,环境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二、经验与体会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公众积极参与,是做好环保工作的保证。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全市经济社会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2005年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使环境保护成为今后两年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市领导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环境保护,亲自组织听取、研究环保工作,对环保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各区、县级市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程,使环保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广大市民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绿色环保向学校、家庭、居民小区延伸,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绿色环保宣教和公益活动,对环境污染现象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更好、更深入地做好环保工作创造了良好氛围。

        (二)指导思想明确,紧密结合全市中心工作,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环境服务,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前提。一年以来,全市环保系统加强环保监督执法,改善环境质量,千方百计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以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在为全市重点工作提供环境服务中寻找工作突破口,在促进全市中心工作发展中推动环境保护的长足发展。实践证明,环保工作只有紧密结合中心工作,抢抓机遇,找准切入点,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赢得各级政府以及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才能不断地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地位,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

各级环保部门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睡上安稳的觉,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目标,高质量解决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群众环境意识明显增强、投诉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没有因环保问题造成全市性的集访、群访。各区县环保局作为与基层联系最紧密的环保部门,以维护好群众的环境权益为己任,全面增强服务意识,将执法与服务并重,为环保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我市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接近国家二级标准上限,稍有松懈,就有可能下滑到三级水平;珠江广州河段总体水质仍不能令人满意,河涌水质劣于国家五类标准,发黑发臭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汽车保有量剧增,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控制任务艰巨;工地夜间施工噪声和各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仍是居民投诉的热点;跨界水污染、空气污染对我市环境质量影响突出。“创模”24项考核指标中,我市有3项指标差距很大,达标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是环境保护尚未纳入一些部门和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仍然存在。一些单位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部门利益发生冲突时,以牺牲环境谋求暂时效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企业偷排漏排、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转导致的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一些人员环境意识薄弱,阻挠执法,甚至暴力抗法,为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增加了难度和压力。

        三是环境监督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广大市民迫切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2003年,尽管我市执法力度和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面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饮食业油烟噪声扰民等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由于环境执法人员力量薄弱,加之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尚待完善,环境监督执法工作尚未形成强大声势和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震慑气势。

        四是与周边城市的沟通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跨境污染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境内西航道水源地受到上游佛山市三水区和南海等地排污影响,东江北干流受到南岸东莞市排污影响,沙湾水道受佛山市顺德区排污影响,巴江受清源市排污影响,其中以西航道跨境水污染问题最为严重。跨境水污染问题有待进一步与周边城市协作,制定跨市河流水质管理条例、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使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3年,广州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环保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满怀信心,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奋力拼搏,确保我市“创模”目标的圆满实现。

 

广州市环境保护局

2004年3月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