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环保新闻
和谐绿美!广州增城:牢固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字体:

2024-10-23 11:45 来源:羊城派

  十月秋风起,仍见绿意浓。

  从郁郁葱葱的南香山,到鹭鸟翩跹的增江;从方寸之美的“口袋公园”,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如今的增城,抬眼便能看到自然灵动的生态画卷,既可观鸟翱蓝天,又可赏鱼翔浅底,所到之处皆是风景,一幅幅绿树成荫、远山含翠、流水潺潺的自然美景生动展现。

  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增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化为触手可及、可观可感的一件件具体实事,生态“红利”人人共享,为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护“碧”前行,做好水生态文章

  全区水域面积约126平方公里。东江北干流、增江、西福河三大河流水系蜿蜒而过,河宽5米以上的在册河涌279条,构建成全长约1125公里的“城市水脉”;96座水库,总库容约1.46亿立方米,宛如一颗颗碧玉镶嵌于山林田野间;全省首创的增江“立体碧道”串联起“双塔锁江”、荔湖湿地、圣皇洲等自然人文景观,石马龙湿地公园、荔湖公园等一批滨水休闲空间成为众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生态旅游的亮点。近年来,增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抓好城乡供水污水提质增效、防洪排涝设施补短板、海绵城市建设、水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让“城市水脉”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城乡供水和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方面,完成2978户供水服务到终端工作和35宗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大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成功打造省民生实事样板,完成51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样板村建设及农污站点标准化建设。截至今年6月底,共建成生活污水收集管网3515公里,处理设施303座,资源化利用站点1013个,收集和处理生活污水量约11.5万吨/天,全区自然村污水治理率为91.4%。2019、2020年增城连续两年位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珠三角片区第一名;首创“区排水公司+农户”农污运维模式,得到省农污大会的高度肯定,将增城农污治理作为示范在全省推广。

  提供优质水保障方面,增城紧紧围绕服务东部中心、中新科技园、科教城、公铁联运等重大平台做好水文章,通过编制专项规划、助企业降本增效、加强水资源保护等措施,确保了区域用水安全和供水效率。生态流量达标率达98.5%,基本完成了2023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任务,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目标顺利实现。

  在守好水安全底线方面,增城不断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和水利设施安全监管水平,通过完成水库、堤防、水闸、泵站等加固工作,以及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区域防洪排涝能力。2020年至2023年,海绵城市累计建设达标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温涌流域海绵示范片区荣获广州市2023年海绵城市建设A等示范片区称号,有效解决了片区内雨、污水问题,提升片区水安全以及雨水资源利用的能力。同时,加强水利设施安全鉴定和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确保了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此外,全区水务系统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推动水环境治理方面,增城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总方针,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项及荣誉。其中,派潭河成功入选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名单,增江画廊水利风景区(增江碧道)获2023年度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十大重点推介之一(广东唯一),通过2023年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获2021—2022年全国水利工程大禹奖等3项国家级奖项。正果水电站成功创建为水利部2023年度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2024年1-7月,大墩、增江口两个国考断面以及麒麟咀省考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Ⅱ类。通过完成31.7公里碧道年度建设任务、708亩堤岸防护林建设任务以及雅瑶河湿地建设等,城乡绿美品质不断提升。

  向“绿”而生,推动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近年来,增城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全面构建区镇村三级林长体系,完善“一长两员”组织网络,共设立林长866名、护林(绿)员262名、林(绿)管员322名,实现全域覆盖网格化管理。同时,印发实施林长制十项配套制度,通过强化林长会议、林长巡查、工作督查、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等制度落实,推动各级林长履职尽责,研究解决林业园林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合力推动林业园林高质量发展。

  身处出门见绿的城市空间,收获舒心和惬意,是群众对城市绿化最朴素的期盼。增城将口袋公园建设作为丰富城市绿化景观、打造生态绿色宜居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坚持“宜绿则绿、宜建则建”的原则,因地制宜将城市中的一些闲置土地、道路节点、街头转角等打造成集生态、健身、畅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并根据区域特色、地形特点、受众群体等因素打造出各具主题特色的口袋公园。目前,增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58%,建成区绿地率36.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05平方米,建成综合公园4个、专类公园3个、社区公园12个、口袋公园185个。

  作为广东绿道的首创地,增城绿道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建设了国内最美、最长、最安全、穿越景区(点)最多的绿道网。增城绿道借鉴了国外绿道网规划建设先进理念,围绕“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的宗旨,以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为原则,大力整治“路边、山边、水边、村边”环境,保持“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形成总体布局为“一轴二道四线多节点”的自行车道绿色穿梭长廊。同时,以水为动线,高水平规划碧道建设,贯通水岸空间,完善便民设施,实现碧道、绿道、缓跑径、古驿道等互联互通,形成可进入可参与的绿色开放空间。

  增城坚持发展美丽经济,增强“兴绿”实效,在全国首推“产业林长”,创新推行“森林+”模式,打造荔枝、乌榄、番石榴、枇杷等特色林果产业综合体以及油茶示范基地。成功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民宿体验、传统文化创意、现代农旅和绿美乡村游等5条旅游精品路线。创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家,省级以上林业企业3家,七彩澳游景区和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分别获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2023年全区旅游接待游客21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3亿元,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迎“蓝”而上,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增城蓝”是增城的“城市名片”之一。近年来,增城迎“蓝”而上,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聚焦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等重点领域强力攻坚,协同防控PM2.5和臭氧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是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点举措之一。在具体治理工作中,增城对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实行“清单式”管理,同时变执法检查为监督帮扶,部门镇街联合为企业开展全面“体检”,逐工序、逐点位梳理、排查,并进行现场指导,切实提升治理水平。开展加油站专项排查整治,已推进全区44家省重点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控设备。

  与此同时,增城常态化开展在建施工工地监督巡查,落实文明施工扬尘防治“6个100%”。此外,通过加强巡查餐饮业户使用清洁能源、油烟净化装置配备及运行情况,打击露天焚烧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等违法行为,强化烟花爆竹监管,抓好机动车尾气治理,全力做好大气管控工作。

  为精准有效应对污染天气,增城还构建了“一镇(街)一站”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利用无人机、大气环境模型等科技手段,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团队持续推进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和分析研究,不断推进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

  从一组数据看增城大气治理成效:2016年以来,增城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七年排名全市前列,优良天数比例为92.9%,综合指数为2.83,在全市各区中均排名第二,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一。今年1-6月,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96.7%,同比上升6.1%,6项主要污染物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蓝天常驻,“气”质更佳。接下来,增城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为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绘就天蓝云白、山青水绿的生态画卷擦亮底色。


文|记者 马灿 通讯员 增宣

图|通讯员提供

  

责编:范晗越校对:赵丹丹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