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环保新闻
资源化利用率达88%!广州越秀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城区
【 字体:

2024-07-24 09:34 来源:南方+

  走进越秀区北京街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等五大区域规划井井有条,在环卫作业运行实时监控指挥中心,智慧平台监控覆盖了整个街道。而在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

  从闲置地块变成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越秀区北京街在提升废弃物利用处置能力、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探索并非个例。自从《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越秀区在长效激励和回收补偿的创新探索中化短板为翘板,率先给人群密集的老城区带来了低碳生活的时尚新风。

  据悉,越秀区7年来持续推动垃圾分类控量工作,垃圾处理费节余返还超6000万元,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8%,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城区。

  5700平方米废处中心实现再生资源精细化分类

  与传统的垃圾转运场不同,北京街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下称“废处中心”)功能分区细致,根据工作职能和废弃物类别,废处中心分为厨余垃圾装车区、其他垃圾装车区、有害垃圾临时收集点、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和再生资源回收区五大区域。

  “‘集中化作业,精细化分类’是此次升级改造的最大亮点。收运到废处中心的垃圾在一次分类的基础上,环卫人员会对废弃物进行二次细分,这样有利于后续进行分类处置,同时实现资源回收效率最大化。例如再生资源回收区会按照纸皮、木材、金属、塑料等类别进行二次细分,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也会将余泥、木板和其他杂物分区堆放。”北京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方章如介绍。

  

  作为人群高度聚集的中心城区,在建设废处中心的同时,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对居民的影响,成为一个难题。北京街充分考虑地块东、西、北面均有居民楼的现实状况,经反复研究论证,对各功能分区、设施配套、进场车辆运行线路等逐一完善。

  在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转运区,街道充分考虑减少邻避效应,废处中心特意加装液压升降装车架,减少装车时产生的噪音,并设有垃圾桶清洗区,垃圾桶清洗完毕才能离场,整个转运区围闭并加盖,用绿化遮挡装饰遮阳遮雨、阻挡臭味扩散,同时建设立体式除臭设施,对作业区内空间、地面、排污管道进行除臭,减少异味扩散。而在零星余泥和木板收集堆放区则设置了自动喷淋降尘设施,尽可能减少堆放产生的扬尘。

  

  同时,为更好地监测各分区精细化作业的过程,北京街环卫站在废处中心新设了环卫作业运行实时监控指挥中心。通过这个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废处中心各分区的运行情况,在推进废处中心管理智慧化上实现新突破。

  

  方章如介绍,废处中心新落成后,一改传统路面装车收运方式,将装车区域从路边搬至场内,有效减少收运垃圾对周边道路的影响。

  两网融合兜底中心城区资源再利用

  在越秀区梅花村街,水均社区两网融合点成为居民来来往往进行资源回收的固定站点。自从2021年改造完成后,水均片区日均垃圾量从52桶减少至45桶,而7位环卫工人通过垃圾分类每月的收入都增加了300元。

  “我们的两网融合资源回收站集资源回收、投放暂存、科教宣传等功能于一体,全面提升经济效益。站点的回收品类覆盖所有纸质和塑料制品,同时将资源回收站免租使用所节省的成本转化为激励性支出,各品类回收价格均高于市场价5%。因为回收品类的增加,原来被作为其他垃圾处理的可回收物得以进入再生循环的渠道,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广州朗润环境服务有限公司驻水均大街资源回收站负责人霍子宁介绍。

  

  站点还将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里。据介绍,梅花村街两网融合资源回收站投入运营后,主动公示服务电话、服务价格,采取“预约上门+日常收集”的方式,形成了覆盖街道辖内企业单位、居民群众的分类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源头分类的减量闭环。

  不仅如此,针对辖内出租屋较多的情况,梅花村街还创新制作“上门回收服务联系卡”,让家具回收不再是一件难事。

  霍子宁介绍,街道环卫站联合街出租屋管理中心、社区居委会等,为办理租赁登记的承租人或需要家具清理服务的业主等发放“上门回收服务联系卡”,同时积极与大型商业楼宇、物管小区等进行对接,按照“统一流向、集中处理”的指引,建立交由街环卫站规范处理废木质的渠道。这样的做法也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

  “以前有什么要回收的我们总是需要自己去找路边的‘收买佬’,价格也没有保障,现在有了街道的两网融合点,东西少就拿到网点来,东西多打个电话上门收,非常方便。”梅花村街居民冯伟良说。

  

  善用空间打造专属可回收物存放点

  在空间有限的中心城区,越秀区克服空间限制、调动多方资源、理顺管理机制。在东华南高架桥底的街道两网融合点前,工人从“低值废品可回收资源点”将各种金属钢架、废旧门框等可回收物装到车上。原本空置的桥底空间,如今成为多个专属可回收物的存放点,每天运收的车辆则可以实现随叫随到。

  

  “我们工作站设立废旧玻璃、废旧木材、低值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杂物拆(分)卸点和建筑废弃物等6类专属临时收集点,每个点面积约70平方米,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当各点的存放量达1车时,工作人员将联系回收车队进行清运,确保了站点的高效运行。”大东街道环卫站站长许建国介绍。

  随着垃圾分类及回收工作逐渐深入民心,资源回收利用成效日益提升。2023年,大东街回收废旧木材约608吨,废旧玻璃约451吨,废旧织物约41吨。两网融合点每日收集可回收物约4吨,全年合计约1450吨,全年创收25万元。两网融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为街道绿色发展助力。

  大东街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计划在周边再建设一个集收集、分类、压缩、运输于一体的智能、高效的两网融合点,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有望减少全街辖内23个垃圾存放、转运点,提升市容环境,同时实现厨余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建设宜商宜居街区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

  

  越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刘子丰介绍,在探索资源回收两网融合进程中,越秀区结合中心城区实际,因地制宜利用闲置公房、公共空间、现有环卫设施等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回收处理模式。各街充分利用现有两网融合网点,积极引进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为居民群众提供废旧家电、大件家具、废玻璃、废木质、废织物等可回收资源就近、上门回收处理等便民服务,引导更多居民群众养成分类习惯。两网融合点为居民提供了便利,有效提升全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水平。

  在中心老城区,越秀区已形成以北京街、梅花村街、大东街为代表的多元化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模式,既促进了废弃资源二次利用,又改善了社区环境,达到惠民互利共赢的局面。未来,越秀区将不断改革创新,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力争交出更优秀的垃圾分类“成绩单”。


  【文字】南方+记者 马艺天 通讯员 成广聚

  【摄影】钟冠婷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