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环保新闻
人民日报 | 广州南沙湿地:海滨春花开 鸟栖红树林
【 字体:

2024-04-17 09:5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左边是一列次第吐出新叶的细叶榕,右边是一字排开、红花盛放的木棉,中间的路被精心设计成了“自然教育小径”,一群群身穿统一校服的小学生正嬉笑打闹着鱼贯而出,谈论着刚刚结束的春季游学。拂面而来的是暖热的海风,耳边不绝的是欢噪的鸟鸣,脚边匍匐有致的是各色叫不出名字的花朵……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南沙湿地生机勃勃的4月。

“这才是个‘开场白’,我带你往深处走,还有更多我们这儿特有的春天气息在等着呢!”广州南沙湿地景区业务经理万珺一边领头往里走,一边略带神秘地说。

  南沙湿地位于广州最南端,地处珠江入海口的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与十九涌之间,总面积近10000亩,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滨海湿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保存较好的滨海河口湿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周边地区起着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广州之肾”。

mmexport1713223324040.jpg?x-oss-process=style/w10

  路上的简短介绍,加上目之所见,已将南沙湿地的大致样貌勾了个影廓。值得一提的是,特定的地理经纬度,加上河口湿地咸淡水交界的生态条件,使南沙湿地成了全球候鸟“东亚泛太平洋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食物补给地。“所以来南沙湿地,一年四季都有看头,所谓‘春探鸟巢、夏赏荷花、秋听芦苇、冬观水鸟’,实际很多美景,都离不了水和鸟。”万珺说。

  说话间,来到一排滨海廊道上,面朝海水的方向,景区精心搭建了高到廊顶的隔离木栏,眼前只留了不大的窗洞,远远地望出去,浅滩里站着的,竟是一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瞄着望远镜仔细一数,有二十只之多;旁边钉在水中的木条上,还蹲着一排类似野鸭的水鸟,正在那悠闲地睡着“午觉”。

IMG_20240326_150357.jpg?x-oss-process=style/w10

  一旁的科普展板上写着:“南沙湿地常年住有3万多只鸟儿,每年前来越冬的候鸟则多达10万多只……”。对于候鸟来说,每年11月-来年3月自然是观赏的最佳季节;而此时已清明前后,还能与一些尚未启程北归的候鸟邂逅,看它们成群在水边栖息,或轻盈地掠过水面,令远道而来的游客脸上泛起阵阵庆幸之色。

  湿地景区也格外珍视这些珍贵的“精灵”,不光是搭建木栏免除游人惊扰,设置条桩供水鸟落脚;万珺告诉记者,这1000多亩的核心水域还能通过与外部隔开的水闸来调节深浅,确保这里始终成为各类水鸟的“海鲜自助餐厅”。

  这样精心的呵护由来已久。单从“十八涌”、“十九涌”这样的名字就听得出来,南沙湿地是一片围海造田而来的人工湿地,出发点是为了养鱼养虾,后来发现有红嘴鸥等水鸟栖息,当地便及时转变观念,留下了这一片,给水鸟、芦苇、红树林,也是留给子孙后代。

  “红树林湿地、万顷良田、河网水系构成了南沙自然生态的基底。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优先、着重保护、科学开发’的宗旨更加明确。我们制定了《南沙区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0年)》,在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基础上,积极开展红树林营造和修复,持续扩大红树林面积和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目前总面积已扩大到约198.18公顷,成为全市红树林分布最大的区域;此外,按照自然规律科学投放鱼虾苗和贝类,给栖息红树、浅滩的鸟类提供食物,同时不断丰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南沙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为一睹南沙湿地春季特有的鸟儿筑巢哺育图景,记者一行登上湿地游船,沿着一座座红树等植物“绿岛”隔开的水道,驶向湿地深处。万物生长的季节,秋茄、木榄等本地红树已陆续开花结果,像一条条细长的扁豆挂满树下,不时有鹭鸟从眼前飞旋而过,身姿矫健美妙;再往前是从外国引种的无瓣海桑,树干高大,茂密成林,雨过天晴之时,林间水汽蒸腾,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一片亚马逊丛林,徜徉其中观鸟看景,让人陶醉。绿叶掩映间,依稀看到朵朵鸟巢稳稳地架在枝杈上,只只白鹭守候周围,有的站立枝头,有的低飞觅食。游船沿水道缓慢滑行,始终注意与它们和即将出生的后代保持一定的距离,周遭静悄悄的,只听到轻柔的水声和悦耳的鸟鸣。

IMG_20240326_151829_edit_94545195276718.jpg?x-oss-process=style/w10

IMG_20240326_151418.jpg?x-oss-process=style/w10

  这样一个胜境,不断吸引更多的鸟类栖息。根据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统计,南沙湿地监测发现鸟类185种,综合历年调查数据以及文献记载,总共记录到鸟类200余种。来过冬的候鸟数量占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一些候鸟甚至成了“留鸟”,来了就不走了。

  珍稀候鸟、红树林等独特的自然生态,也受到广大游客欢迎。对此,南沙区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旅游开发,南沙湿地依托生态优势推出的自然观光、科普研学、休闲旅游、户外拓展等产品受到珠三角及周边众多游客欢迎,成为大湾区备受青睐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平时,我们既注意合理控制人流,又不断灌输‘无痕湿地’的游玩理念,让游客在人鸟和谐共存中尽享‘曲水芦苇荡,鸟栖红树林,万顷荷色美,人鸟乐悠游’的意境。”万珺说。

  当前,广州市、南沙区正以《南沙方案》实施为总牵引,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海等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其中,到2025年,就将完成完成43公顷的红树林营造和160公顷的现有红树林修复任务。随着以湿地生态保护、综合休闲旅游、人文自然科普、休闲观光度假为主,具有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国际一流水平的5A级滨海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持续深入打造,南沙湿地的春天,相信将更加醉人!


  责任编辑:贺林平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