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环保新闻
广州因地制宜 做强“城市绿核” 建成湿地公园25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3平方米
【 字体:

2023-01-13 10:28 来源:南方日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绿美广州”,首次将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单章列出,成为十大重点工作之一。

  报告还提到,要全力支持华南国家植物园高标准建设成世界一流植物园、全面推行林长制、科学实施城乡绿化。

  “绿”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广州推进生态建设的“题眼”,而全面推行林长制将进一步保护发展森林园林资源,助力生态保护建设继续走在前列。

  推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

  造林2.02万亩、新造林抚育1.24万亩、义务植树8万余株,新增红树林12.05公顷、修复红树林67.67公顷,绿道新增32公里、质量提升208公里,完成乡村绿化美化46个,建设绿美古树乡村2个,新增口袋公园35个、社区公园17个、立体绿化4.8万平方米,创建“广东省林长绿美园”1个……去年以来,随着林长制深入推进,羊城大地的绿色底蕴也越加浓重。

  “去年,我们积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节俭的广州绿化高质量发展模式,生态底色日益凸显。”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胜表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标准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

  林长治林,重在落实。广州致力于打造湿地上的绿美城市,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是广州重点抓的工作。从“北肺”白云山到“南肾”海珠湿地,广州一直在推进城市绿地核心的生态修复工作。

  “2011年以来,我们先后参与万亩果园总体规划,主导设计海珠湿地生态恢复、海珠湿地品质提升、海珠碧道等项目。”广州园林设计总院院长李青介绍,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对退化湿地做出适当的人工干预,让海珠湿地实现了荒废果园向国家湿地公园的转变。

  李青表示,在修复的过程中,海珠湿地生态环境明显变好,水质得到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也使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广州持续推进红树林、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生态修复,修复面积3800公顷。目前,全市已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形成了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此外,还编制印发了《广州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广州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持续推进海珠湿地、南沙湿地等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同时,接下来将建设一批省重要湿地,提升保护地游憩服务功能,打造森林步道,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工程。

  林长尽责生态美,蔡胜表示,未来将持续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节俭的广州绿化高质量发展模式。

  提升生态空间质量

  围绕品质提升抓绿化,就是要推动绿化美化从追求数量规模向注重品质提升转变。

  如今,广州市森林覆盖率41.91%,森林蓄积量2102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3平方米。

  绿色本底,生机无限。以从化为例,绿色是“大美从化”的城市价值基点和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更是近年来从化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和成色。

  近日,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规划定位,立足于生态建设的成绩单,发布了再创辉煌的动员令——从化,以一域绿动,为绿美广东、绿美广州先试先行,为全省全市绿色发展探索经验。

  其中,从化区要求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从化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全省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打造流溪河沿岸高质量绿色发展示范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绿色生态。

  稳住老广州北部生态屏障,环境竞争力。据广州市林长办二级主任科员章丽介绍,从化区加强对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在全区27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设立“自然保护地林长”。

  “这里的空气质量连续多年在珠三角名列前茅,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9%左右,广州母亲河——流溪河在从化境内主要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水质以上。”章丽表示,从化区是全市各区进行林长制创新探索的一个缩影。

  深入实施绿美广东大行动,广州成效显著。据统计,去年以来,推进重点生态区域建设,完成高质量水源林造林1.7万亩;南沙新垦湿地通过省级重要湿地申报专家验收,超任务压减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1.7万亩;推动碳中和行动,封山育林3808亩。

  下一步,广州将以推行林长制为抓手,不断夯实绿色家底。章丽表示,未来将落实生态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生态保护修复的区域空间、主体责任和目标任务,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南方日报记者 钟晓宇

  通讯员 许浩程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