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15:43 来源:南方日报
当前,美丽广东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绿色标尺”是重要抓手。
近年来,分区管控成果在广东各地陆续落地。在广州南沙区,分区管控正成为水环境治理、识别和规避项目邻避效应、提速项目落地的“利器”。近日,记者前往南沙探访。
南沙去年水质改善指数全市居首
4月,广州南沙沙湾水道水质清澈、水流平缓,一旁的官坦断面在线监测站点正实时自动监测水质,水温、氨氮、总磷等数据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南沙位于广州最南端、珠江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的汇集之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个别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部分时段出现溶解氧超标、入海河流水质总氮偏高等问题,仍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挑战。
“河网水情比较复杂,污染源多,水环境质量改善压力比较大。”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副局长王军波坦言,不过也正是基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全面汇集多源水环境保护基础数据,南沙建立起22个水环境管控分区、布设25个监控站点,对管控分区的来水口、出水口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
“建立好各分区与断面的响应关系后,又建成各分区污染源的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水环境基础、水环境监测等数据。”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李泰儒介绍,一旦某断面某一污染指标出现异常,监管部门就能迅速定位并追溯污染源,并督促相应区域做好污染源管理工作。
如今,基于“分析—预测—溯源—管理”为一体的水环境智能研判体系,南沙水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据悉,自2021年起,南沙区按月编制完成水质分析溯源、预警预测工作报告70余份,提出水质超标预警95次,开展针对性预警问题现场响应超300人次。
其中在2023年,广东入海河流设置的国考断面水质溶解氧超标现象频发,南沙区通过识别官坦国考断面所在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的重点河流、污染源和相关因子,结合大数据模型分析,迅速找出重点方向和针对措施,及时遏止官坦国考断面水质下降趋势并实现扭转,在全省8个被列入“需重点关注断面”中最先实现水质达标。
随着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一步落地,南沙区水环境持续改善。自2021年起,全区水环境水质指数排名保持广州市前三,其中2024年水质改善指数为全市第一。王军波介绍,接下来,南沙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源头预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多部门联动,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水、土、气环境管理的有效衔接。
成功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
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作用,关键在于落地。
自2021年以来,南沙区每年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的深入调研与科学评估,通过精细化、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手段,促进南沙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治水之外,南沙也将分区管控成果融入综合决策与重大规划政策制定、绿色低碳与产业布局优化、区域生态空间保护及环境管理等多个领域,助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例如,当地将分区管控与规划环评联动衔接,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通过为招商项目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准入建议、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组织编制专项分析报告等措施,有效提升区域环境管理水平。
通过这一举措,可以从源头精准识别环境制约与邻避效应问题。近年来,南沙区就针对涉及有机废气或恶臭、道路噪声、电磁辐射等的20余个重点项目,考虑邻近居民区等环境制约因素开展邻避效应等级研判,有效预警相关项目选址落地可能引发的邻避效应,从源头指导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和布局的优化。
同时,通过实施分区管控,当地成功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并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称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期间首个获此殊荣的园区。
南方日报记者 曾良科 张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