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环保新闻
委员履职 | 王海榕:建议盘活绿地资源,探索绿美广州发展新路径
【 字体:

2025-02-21 09:57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2月20日上午,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广州市市长孙志洋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5年,广州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坚持以绿美广州生态建设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两会期间,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东升控股集团执行总裁王海榕围绕“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向大会提交了两份提案。对于城市公共绿地,她建议,创新投入管理机制,以提升公园绿地品质。对于生态产业,她建议,以政策撬动社会资本赋能,培育生态产业的“耐心资本”,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运用市场手段盘活绿地资源,丰富绿地功能

  “绿美广州”是广州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推进的重要生态工程。近年来,广州高标准推进绿美广州示范点建设、高质量推动绿美家园共建共享等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绿色生态格局。

  “目前,广州市鼓励公共绿地运营开放,但我们也看到,绿地上相关活动的落地形式较为单一,多为临时性、非经营类活动,本身造血功能不足,档次不高,难以产生持续效益。”王海榕指出,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核心城区如广州的珠江新城、琶洲等地区聚集了大量的新兴产业。而年轻一代推崇“公园20分钟效应”,产业人口也需要多样化的“头脑风暴”场景。

  “如何盘活绿色生态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需求,将城市绿地功能多元化,是当前以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她建议,分类推动,构建多元投入格局;强化指导,保障管理有序运行;设立容错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针对新建公园绿地,以琶洲片区为试验点,创新“政府规划+企业投资+社会运营”合作模式。由政府制定规划标准,分类分层级向社会招标,以“文、绿、绿、商”相融的导向,优先由绿地周边大厦业主或运营方开展绿地的建设工作,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绿地建设项目,由主管部门进行专业指导和决策支持,以捐赠“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基金”,专项投入建设、管理绿地项目的形式,加快绿地建设进度,打造标杆项目,助力片区环境高质量发展。

  对于已建绿地,以珠江新城作为试验点,“公益+商业”开展区域绿地运维社会化工作试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社会企业“认种认养”的形式,承担绿地养护费用和管理工作,在保障绿地公益性且景观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按照比例划定部分经营区域,由就近运维企业经营,承担主体责任,补贴运维基本支出,共同构建“投入-运营-反哺”的新管理模式。

  在项目的落地过程中,她建议,可由区一级政府牵头,林业园林、城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及属地街道共同制定管理标准,明确经营范围,如咖啡屋、茶室、便利店、主题集市等,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在活动报批、临时建筑搭建、工商证件办理、水电供应等方面,给予协调和协助。

  由园林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制定管理办法,协调、协助管理单位广泛收集区域经营主体和消费人群的需求,完善周边的基础设施,组织、引进社会公益活动,共同提升环境氛围,并发动专家顾问团队和社会监督员队伍,定期开展体验、检查活动,动态优化管理措施。

  “通过以上建议,旨在减少政府财政支出;运用市场手段盘活绿地资源,丰富绿地功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休闲活动需求,提升城市活力和消费氛围;以公共空间价值增值,保护生态促进消费的互融互促探索绿美新路,推动广州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她说。

  以政策撬动社会资本赋能,培育生态产业的“耐心资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美广州建设背景下,绿地资源的盘活利用是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考生态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王海榕也注意到,当前广州市的相关政策多聚焦森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普等,产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供给不足,无法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与引导。

  为此,她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开放灵活产业政策,夯实多方协同实施路径,吸引本地社会资本参与“绿美广州”生态产业,培育“耐心资本”,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产业人群角度看,绿美相关产业经济效益欠佳,缺乏规模效应,导致社会资本对大型项目经济效益信心不足,投资意愿较低。为此需突破土地属性与经营期限,以消除社会资本投资顾虑。”她说。

  对于需利用林下空间及非林地打造的项目,在保障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突破生态红线且不影响地质安全的前提下,在国土空间规划、控规和用地指标层面给予支持,落实3%-5%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规模和指标,解决项目连片建设用地需求。

  对于周边零星活动、生活保障设施可借鉴点状供地的模式,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项目发展配套用地,给予项目发展空间。在经营年限上,突破国有资产租赁和林地流转的12-20年的固有年限,提高到30-50年,以充分释放产业活力。

  在项目实施中,遵循“谁修复,谁受益,谁持有”原则,明确废旧矿山、荒地、水体的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的分工模式。具体来说,是政府发挥指导作用,提供政策扶持和监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如落实建设用地指标配套,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政府国债支持等方式,吸引、扶持社会资本参与;企业作为主导力量,负责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实施保护性开发,形成多方合力,推动绿美生态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同时,建立“政府+村集体+企业”协作平台,通过林地入股、碳汇分红等方式保障村民长效收益;针对生态敏感项目,由各级驻村干部前置化解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参与监督管护,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双赢。允许业主规划打造特定产业园区或特别功能区,实施特殊灵活政策,以价值增值来激发投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

  从技术层面看,大范围的生态修复、林分改造工程面临高门槛,不仅工程量大、专业性强,而且所需资金投入巨大,这就制约了生态修复产业的落地与发展。对此,王海榕认为,需加大技术指导与设施配套,强化产业发展动力。

  针对林分改造、土壤修复、地灾处理等技术复杂领域,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专家团队,定向对接项目需求,推广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修复技术;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企业联合攻关高陡边坡绿化、土壤重金属治理、水体净化等关键技术。

  此外,她还建议将绿美产业项目纳入“百千万工程”计划,由政府财政优先保障项目周边林区道路、给排水、用电、网络及生态监测等设施建设,考虑将森林步道、林分改造等工程结合产业项目建设共同分担实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