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0 10:42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张倩
在时代的浩渺长河中,南粤大地恰似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历经岁月打磨,焕发出蓬勃生机。当下的广东,置身于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关键交汇点,凭借一系列创新战略与扎实举措,为全国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可供借鉴的康庄大道。
联围治水,释放水生态红利
一部顺德史,半部治水史。在岭南水乡佛山市顺德区,水是流淌于大地的血脉,承载着千年文化与繁荣经贸,也曾因污染积弊,陷入“水乡无水可用”的困局。
“那时候水边的空间被占用,水质不好,环境也难有起色,外来人才也留不住。”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此,顺德下定决心要治理好、利用好最宝贵的水资源。随后,顺德区政府大力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提出“以水美城、以水兴城”发展战略,全面吹响治水大会战的号角。
多元共治在这里形成合力。政府牵头,跨部门协同作战,水利、生态环境、城建等部门无缝对接,打破行政壁垒。引入社会资本,以BOT、PPP 模式吸引企业参与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踊跃加入,形成全民“盯梢”水污染态势,凝聚治水强大合力。
不仅如此,顺德摒弃了“头痛医头”的零散策略,启用联围式系统规划。整合水系,打破行政壁垒,将零散河涌按流域“拼图”成不同的联围。以桂畔海水系联围为例,将流域内40多条河涌视作有机整体,精准定位污水排放口、雨水管混接错接处,绘制详细“污染地图”;依据地势和水流走向,规划新建污水管网超百公里,污水进厂处理率升至95%,从源头掐断污水入河通道。
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工作,往昔居民掩鼻而过的黑臭河涌得到了有效治理。河涌水质改善也带动了周边产业转型,企业升级环保设备,引入中水回用系统,用水量削减 30%;电镀园区升级废水处理工艺,废水达标循环利用,外贸订单逐渐增加。顺德联围治水成为生态、经济、民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生态农业赋能,田园变“富园”
在岭南大地,一些曾经质朴的田园,也在随着生态农业强势赋能,华丽转身为生机盎然的“富园”。
粤北、粤东山区森林覆盖率超70%。随着林下经济多元拓展,梅州市平远县在茂密竹林下发展竹荪种植,利用竹林遮光保湿优势,竹荪亩产量高、品质优,市场价每斤超百元。林间养殖土鸡、山羊,粪便还田滋养林木,每亩林地综合收益达8000元,是传统林业收益的十倍有余。
近年来,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广东不断统筹各方资源,联合金融部门深入推进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绿色贷款余额已超3万亿元。
万亩竹海,青山连绵。走进肇庆市广宁县横山镇罗锅村,如浪奔涌的竹海自由生长,溪流碧绿清澈。美景的背后,是资源驿站带来的改变。
何为资源驿站?记者了解到,这是一类“驿站型”农污站点,也是全省首个建成使用EOD模式的农村生活污水项目。在广宁县,“碧水—竹海—文旅”EOD项目获得30亿元低利息、长周期的贷款授信,目前首批7亿元已成功获批。
曾经沉寂的村庄因生态农业盘活闲置土地、房屋资源,村民也有了更足的动力守护绿水青山。河源灯塔盆地,曾是普通农耕区,如今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当地巧用富硒土壤特质,规模化种植有机蔬菜、水果,全程采用生态种植模式,农产品富含硒元素,贴上有机认证标签后,直供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商超。
从化的荔枝林是广东的“甜蜜”名片。如今,果农们告别了粗放的种植老路,引入智能滴灌系统精准控水,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契合荔枝不同生长期需求;生物防虫技术大显身手,巧妙利用害虫天敌制衡虫患,减少化学农药残留。从化荔枝凭借绿色、优质的口碑,走出国门,使得果园变“钱袋”。
从田间到舌尖,从本土到世界。在这里,生态农业不再是孤立的产业升级,它串联起生态保护、旅游休闲、文化传承诸多环节。
如今的广东,正沿着绿富双赢路径稳步迈进。我们相信,这片希望的田野,正以生态为笔,源源不断地为更多乡村注入“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