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环保新闻
广东以高质量发展绘就岭南锦绣画卷 今年前三季度PM2.5为19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2.5%
【 字体:

2024-12-25 09:52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 张倩

  在我国南海之滨,17.98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之上,广东恰似一位丹青圣手,在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长卷上挥毫泼墨。以先行之姿,让“绿美”理念深深镌刻于岭南大地的山川湖海、城郭田园。

  如今起笔于十余年前的画卷,正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世界面前——广东以占全国1.9%的国土面积、6.7%的能源消费和5%的碳排放,承载了全国9%的常住人口和10.8%的经济体量,在全省经济总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的基础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经济强省勇挑大梁,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是难题,也是必答题。十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广东牢记使命、勇挑大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14年至2023年,广东省GDP从6.8万亿元增至13.6万亿元,同时,全省PM2.5年均浓度从41微克/立方米降至21微克/立方米,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84.7%升至91.4%。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2%,全国排名第六,PM2.5为19微克/立方米。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2.5%,创近十年来最好水平。

  成绩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广东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积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把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制造强省”等重大决策部署和考核。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不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还积极联合兄弟部门、广大企业、社会公众,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

  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通过建设一批工业园区,从源头有效管控了电镀、线路板、喷涂等轻工业生产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如今,惠州龙溪、江门崖门、中山小榄等电镀园区先后建成并稳定运营,既有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又为电子制造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破解土地空间和环境容量瓶颈,一直是土地开发强度大的珠三角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近年来,除了产业入园,各地在实践中推出“企业上楼”“洗地换新”等创新之举,成效显著。

  从立法实施珠三角及全省环境保护规划,到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再到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省委、省政府凝聚各方合力,大至全省谋篇布局,小至城市产业集聚,积极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广东制造”的“含绿量”还在增加,产业的发展“含金量”也随之提升。

  明底线、划边框,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绿色标尺”

  立足不同资源禀赋,近年来,广东各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逐渐探索出差异化发展之路。这条路走得坚定有力,离不开广东严格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年平均气温低,绿电资源丰富,近年来依靠独特的区域优势,在“东数西算”赛道上抢得先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已落户韶关。

  凭借碳酸钙资源,梅州市蕉岭县整合优质碳酸钙资源,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高起点规划打造绿色重钙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广东重要的水泥和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在广东,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已成为一把“绿色标尺”。如今这把“尺”,正让发展更充分,让保护更科学。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广东自2018年起着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编制工作。2023年在全国率先完成成果动态更新。日前,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策略。如今,广东生态空间面积划定为6.34万平方公里,比例保持在35.28%。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加强陆海统筹、山海相济,从陆地转向海洋,从近海挺进深远海,是广东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广东省生态环境部门紧密联合海洋、林业等部门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美丽海湾建设,在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推进海洋装备制造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广东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0个,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全省风电整机制造年产能达1000台(套),广东风电装机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约占全国的26%。

  海洋保护不断深入。绵长海岸线上,连片红树林守护着堤岸的生态安全,“只此青绿”成了海洋与陆地间的一缕动人色彩。

  “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是全国红树林大省广东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广东高标准推进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江门台山、湛江雷州、湛江徐闻、惠州惠东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创建。全省红树林面积达1.06万公顷,约占全国的四成,居全国首位。

  随着保护修复工作的推进,红树林也成为带来经济效益的“金树林”。2023年9月,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以485元/吨由深圳市蓝碳家化科技有限公司(原深圳市家化美容品有限公司)竞得,而这笔成交价格也成为全国碳汇市场的最高单价。“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绿意盎然的南海之滨再次留下了真实写照。

  转型潮涌,新兴产业向“绿”而行

  一块电池退役后,等待它的是怎样的宿命?在广东的新能源企业车间里,有了不同的答案——被拆解,被分离出铁颗粒、隔膜、正负极黑粉、铜颗粒、铝颗粒等材料,经湿法冶炼数十道工序后形成再生锂电材料,“生命”得以延续。

  近年来,为解决海量的退役电池处理难题,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结合实际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促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工作,不仅为废弃设备找到良好“归宿”,也为发展壮大相关环保产业保驾护航。

  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近年来广东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在广东阳江,国内首个三峡沙扒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全球首台三峡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全国首个近海深水区华电青洲三海上风电项目都在这里孕育。

  近年来,广东加快转型步伐,积极构建清洁能源体系,保持向“绿”而行的步伐。全省合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广东将钢铁、石化、水泥、民航、造纸、陶瓷、交通和数据中心8个行业企业纳入全省碳市场范围,积极推进市场化机制降碳。截至今年6月底,广东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6亿吨,累计成交金额65.05亿元,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碳市场规模居全国区域碳市场第一、全球碳市场第四。如今,广东还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部省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以打造大湾区生态环境“硅谷”,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绿色动能持续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4月底,广东可再生能源及其他装机超过7000万千瓦,占省内总装机比重超过35%。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其中,广东装机规模达到270万千瓦,平均运行时间和利用率在全国居首位。广东新型储能市场化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正趋向成熟。

  顺应潮流,赢在“先手”。作为全国核电利用第一大省,广东不断跑出加速度。“十四五”以来,广东核电年发电量突破1200亿千瓦时,以占省内约8%的电源装机容量贡献了占省内约16%的发电量,为守护“广东蓝”作出积极贡献。

  潮涌珠江,万象更新。广东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画卷还在徐徐展开,让世界读懂中国发展与保护的故事还在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南粤这片热土,还将涌现更多的绿意点染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斑斓画卷。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