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10:34 来源:中国环境报
◆闫怀强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中技术性最强的一环,其质量决定着后续索赔的成败和修复的质量,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要求极高。”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朝晖说。
作为广东省环境损害鉴定机构的重要代表,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14年获评生态环境部全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第一批推荐机构(全国仅12家),2018年成为广东省首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
广东省环科院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所所长张路路介绍:“十年来,我们为《广东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广东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办法(试行)》等10余项损害赔偿制度设计成果文件提供了技术支撑,累计完成损害鉴定评估案件400余起,其中有40余起案例属于国家、省、市首例或典型案例。”
攻坚必胜
把打硬仗当作试金石
损害鉴定工作既需团队协作,也离不开单兵作战,大案要案最能检验队伍战斗力。
“十年来,我们接到不少重要案件。尽锐出动,高质量完成损害鉴定工作。”广东省环科院环境损害鉴定学科负责人陈佳亮坚定地说。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8年粤西某跨区域特大型危废倾倒案,这是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督办的案件。”陈佳亮回忆道。现场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堆积成山,倾倒范围约10亩,最高处达20余米。8月时,现场温度38摄氏度,固废上的透明薄膜反光刺眼,恶臭不断。他们起早贪黑、连续奋战4天,从几十类固体废物中艰难完成调查取样,经数轮实验室筛查评估分析,攻克精确溯源和确定涉案危险废物的关键难题,为案件办理和庭审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技术骨干李彬感慨地说:“损害鉴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他称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投诉的粤西超大区域固体废物填埋案件最难处置。这起填埋案涉及范围约140万平方米,填埋区内有多家石化企业、加油站和多条地下输油管线,安全风险和技术难度大。
怎样确保调查点位精准,又不破坏企业地下管线和构筑物设施以免引发安全事故?他们运用探地雷达法(GPR)、瞬变电磁法(TEM)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行现场调查。经过1个月的连续奋战,完成了调查区域内660个固体废物、土壤与地下水点位的钻孔采样工作,为成功办结这起中央环保督察案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求必应
把质疑声变为点赞声
及时有效化解群众信访中的突出矛盾,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也要具备出色的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
2023年底,技术骨干王林经历了一场持续八个多月的“大案”,至今仍难以忘怀。接到珠三角某地块垃圾填埋事件的舆情调查任务后,他们迅速赶赴现场实地踏勘。王林很快察觉到,这个案子并非普通的固体废物填埋案,当地村民极为关注。
据王林介绍,该地块因历史遗留问题被填埋大量固体废物,村民不断上访,还借助媒体发声。此前当地委托的一家检测公司出具的报告有瑕疵,村民不认可检测结果,要求最权威的机构重新检测鉴定,并以涉嫌污染环境罪对相关责任人立案侦查。同时,村民以保护现场证据为由,阻止当地政府部门清理现场。
为获取村民信任,他们先组织当地有关部门和村民代表进行圆桌对话,商讨重新调查评估事宜。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村民疑虑,将调查方案在村内公示,摸索出公众充分参与和信息公开以化解群众信任危机的损害鉴定新模式。
王林记得,除夕时还有村民来电叮嘱,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用心调查。这让他在后续调查中不敢有丝毫懈怠。经过多轮讨论沟通,元宵节前确定了调查实施方案,随即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场采样、勘察工作。在村民的监督下,历时三个月、历经三轮,最终完成了固体废物、土壤和地下水的采样调查,相关部门得以开展清理、复垦和责任追究工作。
2024年9月,王林再到现场,看到的是绿油油的水稻苗和香蕉树苗。他在田埂上驻足许久,看着阳光洒在水田上,水稻苗随风摇曳,那一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得无比具象,他深深感受到作为生态环保人的重要使命。
使命必达
把不可能变为没问题
心中有信仰,肩上担责任,脚下就有方向。张路路满怀信心地表示:“多年来,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团队形成了鉴定实务与科研并重的发展模式。我们不断突破现有认知,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这不仅解决了当下环境损害评估难题,还为团队的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注入新活力。”
在一项涉及固体废物倾倒农用地的鉴定评估工作中,陈佳亮和同事们发现,尽管理化指标远未达到土壤风险管控临界值,但受损区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这意味着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潜在威胁。于是,他带领团队运用高通量测序等现代生物技术,深入全面地分析受污染区域微生物群落,成功解决了轻度污染环境损害等环境损害鉴定实践中的瓶颈问题。
挖掘数据科学价值以推动鉴定科学发展,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今年,他们承担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评估体系建设专项课题,这是国内外首次针对华南地区虚拟治理成本法中单位治理成本开展的系统性研究。他们率先在华南构建起单位治理成本案例应用数据库,针对方法实践中的共性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相关成果对后续生态环境损害简易评估系统建设有指导和推广价值。
科研骨干宋烺补充道:“损害鉴定是交叉应用型学科,会遇到很多未知难题,我将保持科研热情,做好相关研究,迎接挑战、解决问题。”
政策标准骨干禤嘉慧称:“技术帮扶是我们近年来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已为7个地市超500人次提供技术帮扶,接下来我们要走遍全省,把政策技术和办案经验送到所需之处。”
谈及未来发展,李朝晖表示:“十年来,我们不断摸索,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但对损害鉴定评估的质量和技术追求永无止境。下一步,我们将以科技赋能为导向,在精准调查、科学分析、有力支撑、有效提炼等方面持续努力,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广东省环科院的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