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动态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奋力在广州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中书写天河实践
【 字体:

2024-08-15 15:46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天河区是广州市“三脉、三轴、三核”战略布局的链接点、枢纽点,拥有“一江三山五水”生态格局,是广州生态建设新格局的重要支点和关键节点。近年来,天河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城区示范为目标,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积极推进绿美天河生态建设,努力推动山水城相融、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美丽天河建设。

  一、在战略上聚焦,构建城园融合生态空间

“中国南方绿宝石”——华南国家植物园

  一是高位推进“一园一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华南国家植物园,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均坐落在天河区,是广东省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方案“三园两中心一示范”中的两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关键抓手。天河区强化属地责任,与华南国家植物园签订共建协议,聚焦交通优化与环境治理,实施“一园八路一带”综合环境治理、5个道路交通改善和13个水环境治理项目,切实提升华南国家植物园周边交通与环境品质,全力支持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2022年以来新增引种物种2449种。与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联合组建工作专班,助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打造国家级旗舰物种保护研究平台及湾区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基地标杆,成功人工繁育中华穿山甲幼体6只、马来穿山甲幼体5只。

  二是构建绿美天河生态新格局。天河区结合“一江三山五水”自然禀赋和区域特色,实施“公园城区·绿美天河”专项规划,坚持“改、建、治”并举,“点、园、带”结合,

  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为牵引,推动与火炉山森林公园“双园融合”;以龙眼洞、凤凰山森林公园为屏障,谋划打造城央公园、绿美之芯,加快建设“火龙凤”三大森林公园40公里生态步道翠环,累计完成350亩多彩森林、200亩第一重山沿线景观林、50亩山地造林、5公里森林步道建设,推动生态资源与七个重点发展片区融合共生,实现以园塑城、以园兴产、以园聚才。在全市率先建设“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建成各类公园107个、绿道152公里,优化提升重点道路、轨道交通沿线绿化美化水平,构建绿核融城、翠环连山、碧带通江、开门进园的绿美天河空间格局。

华南国家植物园——火炉山森林公园“双园融合”

  二、在战术上协同,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作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天河区以仅占全市1.8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11.9%的人口,产出达21.6%的GDP,与此同时,高度城镇化(建成区面积101.51平方公里,占比74%)、超高密度人口和市场主体(1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超236万常住人口和超74万户市场主体)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天河区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生态质量指数(EQI)持续稳定在52左右,不断夯实绿色根基,激活绿色动能。

  一是全力推进降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保持GDP连续17年全市第一的同时,单位GDP能耗降至0.119吨标准煤/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围绕新能源、建筑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和新型储能项目,推动装配式建筑提质扩面。针对区内楼宇多、商场多的特点,与香港品质保证局共同编制楼宇可持续发展指数,辖内86栋商务楼宇被评定为智慧低碳楼宇。打造珠江新城核心区集中供冷中心,为16栋楼宇提供集约式用冷服务,每年最高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4万吨,入选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十大“样板工程”。天河绿色CBD建设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发展创新范例,太古汇成为全球首个获评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铂金级认证的室内购物商场,中建四局科创大厦获全国首个超高层近零能耗建筑设计认证,在广州国际金融城规划建设全域综合能源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累计348个“无废细胞”,实现“无废细胞”建设类型全覆盖、数量广覆盖。

珠江新城核心区集中供冷中心,每年最高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4万吨

  二是全力推进减污。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在全区21条街道全覆盖建成“一街一站”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综合利用污染物来源解析、激光双雷达扫描、红外热成像、走航监测等多种科技手段,初步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的精准化、可视化、实时化;在全市率先建成“无燃煤区”“扬尘污染控制示范区”,全覆盖完成企业锅炉“油改气”及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实施餐饮油烟智慧监管,PM2.5浓度连续八年稳定达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多年稳居广州市中心城区前列。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创新设置街道片级河长,构建区、街、片、村四级河长领治体系,形成“河长领治、部门联治”工作格局,率先开展“四洗”行动和 “三源”治理,创新建立“散乱污”整治“两上、两下”工作闭环机制,全区30条河涌保持“长制久清”,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稳定达到100%。车陂涌流域综合治水模式入选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治理成效荣登生态环境部首批“十大光荣榜”,成功打造“源头治理、自然修复、灰蓝协同治理”的河涌整治和“降水位、少清淤、不调水”低碳生态修复“猎德样板”,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成群的美好河湖愿景,得到国家部委充分肯定与推广。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创新实施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评审“提前踏勘地块现场、提前审核项目材料、提前开展监测质量监督检查”的“三提前”模式,最大限度缩短评审时间;编制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指引,实施专人跟进,协调解决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效推进土地流转和再开发进程,为城市的绿色发展提速。

在猎德涌嬉戏觅食的白鹭

  三是全力推进扩绿。面对建设用地紧张这一现状,天河区持续完善四级公园体系,见缝插绿、主动播绿,充分利用空置地、边角地建成各类公园107个,森林覆盖率升至23.7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9%。建成全市首个以国家“海绵城市”理念试点建设的标志性生态景观——天河大观湿地公园,全区海绵城市建成面积达60.4平方公里,达到建成区面积59.6%,其文化角获评国家最美乡村文化空间和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区内建成绿道152公里、碧道58公里,优化道路“花墙”“花带”布置,广汕路花随风舞,花城大道漫道花开,绿道串联起公园、绿地,让市民“出门见绿、移步入园”,绘就一幅“人在花中走,处处皆美景”的美丽天河画卷。

华南农业大学樱花园落英缤纷

  四是全力推进增长。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增长,聚焦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辖内企业小鹏汽车产品远销阿联酋、埃及等“一带一路”市场,2023年交付的电动汽车实现全生命周期减碳逾150万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声纹自动识别动物监测仪,广泛运用于全省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研发的土壤污染治理稳定剂和钝化剂广泛用于全省土壤污染治理实践。广州市莱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突破果胶国际技术壁垒,广州楹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竹木材及秸秆等高效利用技术,实现资源高效转化。

  三、在战力上聚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格局

  一是充分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天河区云集26所高等院校、43家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及多个重点实验室,汇聚全市超三分之二顶尖人才,形成湾区生态文明创新“最强大脑”。全区全力推动农业、林业等领域技术创新,打造全国农科“硅谷”,省农科院研发的英红九号系列产品畅销全国,省林科院自主选育的湿加松等良种在广东种苗市场占有率超过90%。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走出来”,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谋划建设华南农业博物馆等3个生态科普宣教点、2个专类植物展示园;联合华南国家植物园等多个科普基地,创新“生态文旅+”科普研学新业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携手开展水鸟种群监测保护和研究,实现生态监测调查与数据分析管理的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

联合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二是充分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热情。天河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在全市首创树苗捐赠义务植树,发动各界人士捐赠簕杜鹃苗1650余株。营造全民治水氛围,设立民间河长76名,成立“巡河护涌”志愿者队伍40支、“河小青”青年志愿服务队21支,一名民间河长荣获2020年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称号。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与企业共建360米珠江前航道碧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碧道亮点。2023年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程度达到95.93%。

猎德涌上龙舟竞渡

  随着广州建设美丽中国城市样板的崭新篇章徐徐展开,在这片自然之美与城市活力交融的土地上,天河区正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契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努力在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生动实践中扛起天河担当、作出天河贡献。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天河分局)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