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7 14:27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南沙区已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担当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与创建进程。
南沙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区域,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及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近年来,南沙区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构筑城镇生态绿化网络、加强环境监管、优化服务意识,初步形成了青山、碧水、田园、湿地、港湾等特色生态相融合的发展格局,辖区生态环境竞争力逐步显现。
紧抓大气污染防控,进一步促进“天更蓝”。近年来,南沙区以工业源污染防控、面源管理、移动源污染防治等方面为重点,深入开展大气综合整治。2021年,南沙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5.2%,PM2.5年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NO2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严控水防治,进一步促进“水更清”。坚持落实河长责任制,针对性开展网格化源头减污挂图作战及村级工业源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任务、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禁养区划定、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一系列工作。官坦、虎门大桥、蕉门、洪奇沥国考断面平均水质分别为Ⅲ、Ⅲ、Ⅱ、Ⅱ类,均稳定达到国家考核要求。纳入省考核的9个水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入海河流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和省、市有关考核要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河湖长制连续两年考核优秀。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保持为0,区内唯一列入黑臭河涌整治名录的潭洲滘涌顺利通过上级部门检查,成效判定为已消除黑臭。
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进一步促进“土更净”。推进建设用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单。加强南沙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信息公开,创新调查前备案、事中质控、备案前公示等措施,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摸查工作,整合形成《南沙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名录》,对未依法开展调查工作的项目地块,责令其停工改正。全面落实省市有关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决策部署,严格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南沙湿地总面积约6.6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周边地区起着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也被誉为“广州之肾”。近年,南沙区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环境,在南沙湿地培育形成了接近7000亩的森林资源,其中大部分为红树林。生态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共记录到鸟类17目50科207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尾海雕,黑脸琵鹭等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以及省级保护鸟类30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南沙方案》将南沙区定位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对南沙区的绿色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沙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引领,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持久战和攻坚战,不断补齐短板,增强南沙生态环境的核心竞争力。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 李明扬、雷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