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动态
湿地飞羽映南沙 生态文明谱新篇——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完成第一次冬季鸟类调查
【 字体:

2025-03-25 14:24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为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提升生物多样性常态化监测条件,夯实南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基础,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以下简称“南沙分局”)谋划了南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第一阶段)项目,对南沙南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一次全方位摸底,构建南沙南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数据库,全面系统掌握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多样性。

  2025年2月,南沙分局完成了本次生物多样性本底值全周期调查工作的第一部分——第一次冬季鸟类调查,为后期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现场调查持续1周,已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为黑脸琵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种,分别为白腹鹞、褐翅鸦鹃、黑翅鸢、黑鸢、普通鵟;其他鸟类72种。该第一阶段项目包括在南沙南部片区即南中高速、南沙港快速路以南,龙穴南水道以西、洪奇沥水道以东,南临深中通道,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范围开展为期一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值调查工作,以及固定观测样区建设、陆域生物多样性监测设备和水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布设等工作。

  接下来,南沙分局将继续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值调查,以标准化、程序化的调查方法,全面摸清南沙南部片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夯实南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基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南沙路径和南沙实践。

调查现场照片


本次调查观测到的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

  一、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湿地精灵-黑脸琵鹭

 

左图源自网络,右图源自现场拍摄

  介绍:黑脸琵鹭(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学名:Platalea minor),鹳形目鹮科琵鹭属。全身白色羽毛,嘴基到额、脸、眼周呈黑色,喙扁平而长,先端变宽呈琵琶状,腿为黑色。繁殖期时,枕部有浅黄色冠羽,胸口也变为浅黄色。1998年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2017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202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0年底至2021年初冬季,全球种群数量达到5222只,2024年普查数据显示,全球黑脸琵鹭数量已近7000只。

  二、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①东方沼泽鹞-白腹鹞

 

左图源自网络,右图源自现场拍摄

  介绍:白腹鹞(学名:Circus spilonotus),鹰形目鹰科鹞属,雄鸟头顶、头侧、后颈至上背白色,具细而不明显的黑褐色纵纹。喙呈钩状,黑褐色,基部淡黄色,蜡膜暗黄色。虹膜橙黄色,眼先和耳区黑褐色。肩、下背、腰黑褐色,具污灰白色斑纹。雌鸟体型稍大,虹膜黄色或橙黄色。头至后颈黄白色,密布暗褐色纵纹。白腹鹞主要栖息于沼泽、苇塘、河流、湖泊等开阔的湿地,尤其是面积较大的芦苇床,也栖息于稻田或草原等环境。2021 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确定为无危(LC);2021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②丛林隐秘者-褐翅鸦鹃

 

左图源自网络,右图源自现场拍摄

  介绍:褐翅鸦鹃(学名:Centropussinensis),鹃形目鸦鹃科鸦鹃属。体长40-52厘米,体重250-392克,全身羽毛大部分为黑色,而其两翅、肩和肩内侧的栗色羽毛,身形矫健而优雅。褐翅鸦鹃是大自然的优秀猎手,它们的食性十分广泛。主要以毛虫、蝗虫、象甲、甲虫、蜚蠊、蚁和蜂等昆虫为食,同时也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蛙类等),是农田和森林害虫的“天敌”。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确定为无危(LC)物种。202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③探秘天空的优雅猎手-黑翅鸢

 

左图源自网络,右图源自现场拍摄

  介绍:黑翅鸢(学名:Elanus caeruleus),鹰科黑翅鸢属。小型猛禽,成鸟头顶、背、翼覆羽及尾基部灰色,脸、颈及下体白色。眼红色,眼先具须状羽,眼先须羽及眼上狭窄眉纹为黑色。喙小黑色,基部宽,蜡膜亮黄色,跗跖黄色。最大特征为黑色的肩部斑块及初级飞羽。幼鸟羽色较成鸟不分明,头顶和胸部染棕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评为无危物种,但在中国部分地区数量稀少,随着森林采伐和栖息地破坏等,生存面临一定威胁。

  ④高空“侦察兵”-黑鸢

 

左图源自网络,右图源自现场拍摄

  介绍:黑鸢(学名:Milvus migrans),鹰形目鹰科鸢属。在民间常被称为老鹰或老鸢。是中型猛禽,体长在54-69厘米,翼展可达135-150厘米,雌性通常比雄性稍大。它们全身主要为深褐色,头部和颈部颜色较浅,耳羽为黑褐色,脚呈黄色,爪子又长又锋利,能轻松抓捕猎物。其虹膜为棕色,视力极佳,有利于远距离锁定猎物。鼻孔周围的喙顶部皮肤为黄色,尾巴呈深叉型,这是黑鸢的显著识别特征。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确定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⑤空中 “V” 影-普通鵟

 

左图源自网络,右图源自现场拍摄

  介绍:普通鵟(学名:Buteo japonicus),鹰科鵟属。中型猛禽,体长约50-59厘米,体重约500-1300克,体色变化大,有淡色型、棕色型和暗色型,以棕色型为主。淡色型头具狭窄暗色羽缘,颏和喉具淡褐色纵纹;棕色型喉乳黄色,具棕褐色羽干纹;暗色型喉、颊带棕黄色纹,全身黑褐色,翅膀和尾部可能带有浅色斑纹。普通鵟的体色变化与其地理分布和个体差异有关。2021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确定为无危(LC);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 姚恩泽)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