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动态
以美育绿廿五载,海珠区绘就环保教育新画卷——从海珠区中小学环保工艺美术创作大赛25年发展历程管窥海珠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事业发展
【 字体:

2025-05-07 14:40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四月的海珠区,木棉如火,珠江潮涌。在广州市九十七中晓园学校内,一件件以“发掘微观生态之美,共筑地球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环保工艺美术作品正诉说着湾区青少年的绿色梦想。海珠区世界地球日中小学环保工艺美术创作大赛——这项由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联合区教育局、市环境科学学会等机构主办、晓园中学承办的赛事,已走过25载春秋。从最初30所学校的稚嫩笔触,到如今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教育品牌,海珠区中小学环保工艺美术创作大赛成为观察海珠区生态环境宣教事业发展的鲜活窗口。

  初心如磐:艺术赋能,播撒绿色种子

  海珠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面积90.4平方公里,被珠江前后航道环绕,74条河涌纵横交错,自然环境资源得天独厚。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末,海珠区常住人口176.99万人。稠密的人口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更好地守护这片土地,迫切需要在群众中厚植绿色发展理念。

  2000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颁布5周年之际,海珠区环保局(现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联合晓园中学,以“艺术+环保”的创新形式,发起首届“世界地球日”中小学环保工艺美术创作大赛,以“2000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为口号,吸引了全区30余所学校参与。

  25年来,指导老师带领着青少年,以绘画、书法、手抄报、制陶、环保时装秀、环保科技体验、广绣、主题讲座等形式,将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具象行动,培养“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责任意识。艺术创作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份热爱又反过来浇灌出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美育和环保互促共进。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负责人感慨:“25年是‘一代人’的时间,这届参赛学生的父母,可能正是当年参加首届活动的学生”。如果说,孩子是绿色未来的种子,艺术是浇灌这些种子的最佳养分,当年播下的种子已长大成林。

  形式蝶变:科技赋能,智慧生态萌芽

  25年间,活动形式从传统的绘画、书法,发展为融合科技、文化、实践的多元化平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大赛以“节能减排清行动,绿色奥运添活力”为主题,学生用易拉罐、废旧纸箱设计制作时装,“环保时装秀”登上广东广播电视台,首次实现“破圈”传播。随后,活动又增设环保科技赛道,鼓励青少年创新工艺解决实际问题,2024年,参赛学生利用编程和机械设计知识,设计了一艘能够自动收集河道垃圾的船只。此外,活动还在视频直播的基础上,打造了VR云展厅,30万网友在线观赏3D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作品。

  这只是海珠区生态环境宣教“数智升级”的一个缩影。2024年,在区文化馆,海珠区以舞台剧的形式开展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并通过新花城网络平台现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到了77万人次,活动信息还在全区18条街道的“街坊融媒平台”——微社区e家通矩阵发布,极大扩展和延伸了传播空间。

  政校合作:制度赋能,生态教育如火如荼

  2019年垂直管理改革后,海珠区环保局调整为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原来区级实践中建立的横向联系网络和垂直管理系统碰撞,带来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的双重红利,活动也迎来了更广阔的舞台,以大赛为纽带,“行政主导+学校承办+社会参与”的机制逐步成型。市环境宣教中心、市环境科学学会带动高校、企业参与,提供VR展厅、无人机巡航等新技术、新项目,为活动注入了新思路、新动力。

  近年来,“党建领航,政校研企联动”的模式推动了海珠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2020年,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明确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学习和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绿色文化,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推进全民共治”。生态环境、水务、城管、林业、团区委等职能部门、群团单位紧密合作,在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生态日、低碳日等环保相关节庆日举办环保设施开放等环保志愿活动。2024年暑假期间,海珠区依托城市志愿驿站,组织中小学志愿者团队开展树木保护宣讲、入侵物种清理、水域巡护、绿美微课堂等志愿服务活动近70场,2500余名青少年志愿者通过参与服务,感受生态之美,提升环保意识。在全国最大城央湿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海珠湿地自然学校自主研发《海珠湿地校本课程》,推出《探秘湿地》《生机湿地》等系列课程,惠及10万人次,获“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首批“全国自然教育学校”等称号,带动形成自然教育的“海珠模式”。

  湾区共融:活动影响日益壮大

  随着各级媒体连续多年跟踪报道,海珠区世界地球日中小学环保工艺美术创作大赛吸引了过万人次参与,影响力不断扩大。2018年,“未来城市模型”项目带动653个家庭共同参与,2022年,学生设计的“低碳出行”主题海报在广州地铁车厢展出,形成“线下创作—线上传播—公众互动”立体模式,获得了裂变式的传播效果。2025年,活动被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选送参评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先进典型。

  2015年,广州市九十七中晓园学校与香港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缔结为姊妹学校。谭李丽芬纪念中学的加入为海珠区生态环保教育注入了更多元的因子,两地学生共同开展观鸟研究、研写粤港湿地生态比对报告、开展环保科技小发明等项目,合力创作的陶艺《同心砖》成为两地联动开展生态教育的见证。

  如今,两地生态教育经验互鉴在海珠区已成为常态。2024年,“大湾区青少年生态环境综合实践交流营”师生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参观研习,直观感受广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一步增强了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作为活动承办单位,晓园中学先后获得“国际生态学校”“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单位”、广东省首批“绿色学校”等十余项环境教育荣誉。学生通过参加活动,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不少学生选择攻读环保相关专业,成为环保领域的专业人才。

  展望未来:让绿色种子长成参天林

  25年风雨兼程,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见证了环保教育从“小众倡导”到“全民行动”的蜕变。面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双碳”目标新形势,海珠区计划联合大湾区城市,进一步深化“科技+文化”双驱动,依托AI智能检测、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自然教育方式。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负责人表示,“生态教育没有终点。我们将守正创新,以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的方式,引导青少年争做绿色发展的倡导者、践行者”。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  广州市九十七中晓园学校)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