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8 15:30 来源: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近日,《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2025 年)》(下简称《规划》)公布实施。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以减污降碳为战略目标,争当排头兵,持续打造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全面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示范区。
到2025年,该区将建成全国首个花瓣式智能电网,可实现供电可靠率近100%;同时,将建设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年产量为10万台的氢能源电池项目基地、广州东部固体资源再生中心污水处理厂和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以及全区重点河涌“水站”、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河道整治、农田保护、美丽乡村示范等一大批污染防治、产业绿色发展和民生福祉重点工程;广石化将打造为国内最优、最好VOCs管控企业,知识城将打造成为全区清洁能源利用示范区,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将达50%以上,全区建成碧道141.24公里。
设置20 项细化指标,覆盖40 项重点工程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黄埔区将全面落实《广州市黄埔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25)》的各项指标和工作要求,建立起以生态经济、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低碳环保和高新工业、生态型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健康环保、绿色生态产业为重点的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落实一批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产业项目、生态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资源节约项目。健全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规划》根据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指标完成情况,以及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的要求及规划指标,以及“十四五”时期黄埔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和需求,划定了“十四五”时期该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控和生态保护四大方面,共设置20项细化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5项,预期性指标15项,涉及绿色低碳发展、“水、气、土、固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七大方面共40项重点工程。
绿色产业火力全开,向碳达峰目标进发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其中,在产业布局方面,立足北部生态屏障区,南部环境维护区,打造“北屏障、南优化”的整体生态网络,充分发挥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及生物岛“四区四中心”的引商能力,实现各有重点、相互连通,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配套成链。在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方面,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探索开展低碳企业认证、低碳产品标识、碳足迹评价等,制定区内低碳发展规划,对区内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实行低碳化、智能化,推广绿色建筑,高标准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以大科学装置为核心、涵盖前沿科研-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全链条的“零碳岛”科学中心。在绿色能源方面,力争全区管道燃气覆盖率达90%以上,建设全国首个花瓣式智能电网,落实广州石化年产1500吨燃料电池供氢中心项目,实施氢燃料电池泥头车绿色低碳示范运营项目,建设年产量为10万台的氢能源电池项目基地项目,积极推进开发区东区“气代煤”热电联产项目、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发电联产项目及粤华发电公司气代煤发电项目等。
明确落实责任,《规划》实施有保障
为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黄埔区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能力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在明确落实责任方面,根据《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及配套责任清单(试行)》,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并优先提拔任用;对不认真履行本规定、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或发生环境污染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干部,暂缓提拔任用。在资金及技术保障方面,拓宽筹资渠道,确保经费投入,将《规划》实施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黄埔区政府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密切合作,促进黄埔区生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能力保障方面,将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调整和规范行政执法机构,进一步优化监察执法人员梯队,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环境管理、监测等方面的能力。
“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交亮丽答卷
据广州市生态环境局黄埔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五年,黄埔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应对环保新形势、新挑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环境保护目标连续三年考核“优秀”,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区域综合环境竞争力跃升全市第一,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为“十三五”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过去五年,黄埔区高质量完成市下达的28个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2020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削减任务完成比率达114.29%,超额完成减排目标。区域PM2.5的年均值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五年稳居全市前列。建成投入使用全省首个土壤环境调查与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发示范基地,实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全区累计新建污水管网908.7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网73.65公里,全区共设置三级河长124名,河长实现全覆盖。全区18条黑臭水体达到“长制久清”标准,乌涌入选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产业结构及能源利用不断优化。该区出台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体系,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超过1.6亿元,扶持了340余个循环经济和低碳项目建设,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45亿元;率先开展碳中和专项研究,推动全省首个排污权交易金融项目落地,推动企业和社会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发;出台氢能十条实施细则,形成了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推动全球首批氢燃料电池泥头车投入运营,全市率先出台区级污染防治项目资金奖励办法,鼓励工业企业在工程减排、集中供热、关停锅炉、光伏发电等方面绿色转型,推进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广石化等企业全面实施“超洁净”排放。
此外,该区还在全市率先构建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对上百家重点污染源实现24小时在线监测监控,综合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废气污染源解析和走航监测,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关停低效污染企业,淘汰高污染锅炉,着力解决民生环境问题,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办理中央环保督察交办案件。为进一步弘扬生态环境文化,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质,黄埔区打造了具有黄埔特色、领先广东、示范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平台,建成了全市首个区级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馆。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黄埔分局 罗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