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8日08:23
从政之后,我多次被媒体在某些细节上“修理”或“误会”过,但后来都解释清楚了。从这点来说,政府官员要有点承受力。媒体作为舆论的代言者,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应该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在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对媒体的职业道德、公信力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要让舆论监督发挥作用,信息的公开是关键。媒体和政府有时发生冲突,恰恰就在信息公开上。比如在环保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会本能地“捂盖子”,而媒体和公众却需要知道有关环境评估的事实信息。信息公开了,才能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便于舆论监督。
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建立起一套开放透明、能够集中民智、代表民意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政务公开,是公众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务院新近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它一方面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另一方面有助于公众参与有关公共问题的治理,从而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理解。随后,我们发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就是要率先进行这一实验。
实际上,信息公开一直是环保总局的工作重点。2004年6月,《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发布;2005年4月,第一个完全公开的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召开;2006年2月,中国环保领域第一个部门规章――《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出台。去年一年,因信息公开不符合要求等原因,环保总局对总投资达1600亿元的43个火电、化工、公路、铁路类项目的环评文件不予受理。
推动环保事业,舆论监督功不可没
从环保部门的角度来看,媒体的批评和监督,正是公众关注环保和参与环保的表现。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由观念转变到利益博弈的历史过程。在这两个阶段中,新闻媒体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动力。毫不夸张地说,新闻媒体是中国环保运动的真正推手。
在过去经济发展“唯GDP论”思维主导下,虽然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中国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环保并没有成为公共视野中的热点话题。2005年,环保总局推行第一次“环评风暴”,叫停了上千亿元的违规项目。新闻媒体的大规模跟进报道和热烈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使环保议题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话题”变成了“核心话题”。可以说,在促使从上到下的观念转变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首要作用。
正是在媒体的关注之下,环保成为公共舆论中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由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和不法商业利益的畸形结合,成为破坏环境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环保事业,已经从一个观念转变阶段发展到利益博弈阶段。
在这一阶段,媒体的有效监督,相关信息的大量披露,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都成为大大促进环境保护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汇聚,使我们这些环境监管机构的执法更加有效。例如,2005年的圆明园防渗听证会,今年年初的“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在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一些违规的项目和企业很快进行了整改。
从政之后,我多次被媒体在某些细节上“修理”或“误会”过,但后来都解释清楚了。从这点来说,政府官员要有点承受力。媒体作为舆论的代言者,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应该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在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对媒体的职业道德、公信力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要让舆论监督发挥作用,信息的公开是关键。媒体和政府有时发生冲突,恰恰就在信息公开上。比如在环保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会本能地“捂盖子”,而媒体和公众却需要知道有关环境评估的事实信息。信息公开了,才能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便于舆论监督。
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建立起一套开放透明、能够集中民智、代表民意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政务公开,是公众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务院新近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它一方面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另一方面有助于公众参与有关公共问题的治理,从而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理解。随后,我们发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就是要率先进行这一实验。
实际上,信息公开一直是环保总局的工作重点。2004年6月,《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发布;2005年4月,第一个完全公开的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召开;2006年2月,中国环保领域第一个部门规章――《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出台。去年一年,因信息公开不符合要求等原因,环保总局对总投资达1600亿元的43个火电、化工、公路、铁路类项目的环评文件不予受理。 推动环保事业,舆论监督功不可没
从环保部门的角度来看,媒体的批评和监督,正是公众关注环保和参与环保的表现。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由观念转变到利益博弈的历史过程。在这两个阶段中,新闻媒体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动力。毫不夸张地说,新闻媒体是中国环保运动的真正推手。
在过去经济发展“唯GDP论”思维主导下,虽然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中国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环保并没有成为公共视野中的热点话题。2005年,环保总局推行第一次“环评风暴”,叫停了上千亿元的违规项目。新闻媒体的大规模跟进报道和热烈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使环保议题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话题”变成了“核心话题”。可以说,在促使从上到下的观念转变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首要作用。
正是在媒体的关注之下,环保成为公共舆论中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由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和不法商业利益的畸形结合,成为破坏环境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环保事业,已经从一个观念转变阶段发展到利益博弈阶段。
在这一阶段,媒体的有效监督,相关信息的大量披露,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都成为大大促进环境保护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汇聚,使我们这些环境监管机构的执法更加有效。例如,2005年的圆明园防渗听证会,今年年初的“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在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一些违规的项目和企业很快进行了整改。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