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8 10:17 来源:珠江环境报
本报讯 9月25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广东省海洋精细化调查新发现的情况。记者在发布会现场获悉,广东省在开展海湾精细化生物生态调查工作中,首次在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厦门文昌鱼,充分体现了近年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显著,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郑淑颖介绍,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在全省59个海湾共开展了6大类19项1400多个点位调查任务,内容包括海水水质、海洋生物生态、滨海湿地、岸线保护、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垃圾等。2024年8月,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开展广东省海湾精细化生物生态调查期间,首次在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调查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厦门文昌鱼,平均密度高达47尾/平方米。
文昌鱼作为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的幸存物种,是无脊椎动物演化至脊椎动物过渡典型的活标本,也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和进化的极其珍贵的模式动物。文昌鱼喜栖于水清、流缓、疏松的沙质海底,对栖息环境的要求苛刻,对环境质量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以文昌鱼、中华白海豚、海龟等为代表的珍稀海洋生物是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关键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在海龟保护区的调查,首次发现厦门文昌鱼,充分体现了近年我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显著,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郑淑颖表示。
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岸线4000多公里,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据了解,近年来,广东省坚持陆海统筹,深入推进流域海域系统治理,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66万平方公里,全部纳入海域优先保护单元,聚焦美丽海湾建设主线,重点推进15个“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编制《南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广东)》,逐步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四五”以来,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的比例保持90%左右,其中在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的优良面积比例达92.3%,创近二十年来最好水平。海洋环境的改善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加宜居的栖息场所。纳入调查监测的河口、海湾、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均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水平稳步提升,中华白海豚、海龟和文昌鱼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成效也很明显。
沿海各市在美丽海湾建设过程中注重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目的是摸清生态家底,也为更好、更精准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发挥积极作用。在深圳和惠州市交界的大亚湾滨海湿地调查中,2023年新发现白腹海雕等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记录到国家级保护鸟类38种,约2220只,2024年在坝光海域调查发现水蕨属的植物新种“坝光水蕨”。珠海市万山海域近年调查监测到鱼类200多种、贝类68种、虾蟹61种、大型海藻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约1200头,珊瑚共记录有83种。此外,处于海洋食物链顶端、多年难见的鲨鱼在大亚湾和珠江口海域也时有出现,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的物种数和资源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海洋生物群落结构也稳定向好发展。
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广东省将按照生态环境部的部署要求,以此次海湾精细化调查为契机,强化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重点生物物种调查,系统掌握海湾的生态环境状况,围绕“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建设目标,“一湾一策”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叶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