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珠江环境报
不断改革创新还居民一片净土
【 字体:

2024-09-11 09:31 来源:珠江环境报

  本报讯  记者从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在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过程中,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为重点,不断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创新。在广州荔湾区芳村大道桥梓大街上,早上赶路上班、上学的人们络绎而行,街上的商铺也已纷纷开铺营业,一如往常的热闹。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条大街的中段,广州钢管厂、广州铝材厂地块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已悄然完成,并分别于今年1月及7月完成了修复治理。

保卫净土有了“贴身服务”

  为提升全市重点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率,广州已出台7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标准,涵盖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等各环节,为本地建设用地再利用提供“贴身服务”,并针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地块,实现“低风险地块排除风险、中风险地块研判风险、高风险地块具化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

  而上述两个地块土壤的治理修复,创新性地通过对两个相邻地块的污染土壤进行统筹集中治理,是广州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异地修复典型案例。

  “对环境治理修复越快,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就越少,也就能尽快还大家一片‘净土’。”负责广州钢管厂地块修复施工的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尹鹏告诉记者,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确不是易事。

“伤脑筋”问题找到答案

  记者在现场看到,广州钢管厂地块东侧为广州第三卷烟厂仓库和居民区,西侧为广州铝材厂搬迁后遗留空地,北侧紧邻桥梓大街和塞坝涌,南侧为广茂铁路和芳村茶叶市场。这里地处荔湾区旺地,距区政府仅200余米。

  据了解,广州钢管厂、广州铝材厂是相邻的两个独立污染地块,2023年7月一同进行出让拍卖,规划用途为二类居住用地及公园绿地等。经前期调查和风险评估测算,钢管厂地块复合污染方量达1000多立方米,有机污染方量近40000立方米,而铝材厂地块复合污染土壤为2000多立方米,有机污染土壤为800多立方米。地块出让后,如何及时对地块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成了“当务之急”。

  “由于铝材厂地块内污染面积分布较大,施工布局十分受限,相关修复设备无法安置,地块内难以实施修复工作。如果在厂外装置设备,则会占用市政道路,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及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若进行分阶段治理,则无疑会延长修复治理的时间,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时间也会增加。”尹鹏表示,当时大家都挺“伤脑筋”的。

  如何破题?前来调研帮扶的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和广州市环境技术中心的专家们带来了好消息——根据2021年出台的《广州市污染地块土壤异地处置异地修复等评审管理指南》相关规定,广州市辖区内的相邻地块(位于同一开发片区,且地块边界相接或最近边界相距不足1000米)允许统筹实施异地修复,即允许将若干相邻地块的污染土壤集中至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污染地块统一开展风险管控、修复。对照此标准,广州铝材厂地块满足与钢管厂地块相邻,地块土地使用权人相同、地块修复目标一致等条件,可以统筹实施地块统一修复。

集中修复“既省时又省钱”

  柳暗花明又一村。施工单位迅速制定了土壤修复方案,在面积较大的钢管厂地块内搭建了热脱附设备,将铝材厂的有机污染土和复合污染土运至钢管厂地块后,两个地块的复合污染土壤经热脱附修复且检测合格后,一并外运至水泥窑进行协同处置,而两个地块的有机污染土壤,则是直接开展热脱附修复且检测合格后,回填钢管厂基坑内。

  同时,在市生态环境局和市环境技术中心指导下,治理单位开展了3次阶段性效果评估。“每次效果评估合格后既可回填部分修复干净的土壤,又能利用回填区域建设待检场地,从而缓解地块内施工布局受限的问题。”尹鹏表示,这一创新方式使铝材厂地块比原计划提前了5个月完成了土壤修复及验收,大幅降低了修复成本和时间成本。

  “本来我们以为可能还要增加修复成本,但通过两个相邻地块的污染土壤统筹集中处理,减少了设备重复投资建设,现在不仅时间缩短了,成本还节省了1000多万元!”地块业主相关负责人兴奋地表示。

地块现场变身“环保课堂”

  在钢管厂地块工地上,只见一辆辆卸土车正往基坑里回填已修复达标的土壤。据悉,今年7月底,钢管厂受污染的土壤也已完成了修复,8月中旬完成了修复效果评估验收。

  记者看到一排排居民楼与地块仅一墙之隔,在场的工作人员笑着说:“现在我们这里都成开放式的‘环保课堂’了。”原来,在土壤修复施工中,建在钢管厂内的热脱附设备的烟囱常常冒出降温水雾产生的“白烟”,设备也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和粉尘。对此,周边居民出现许多不理解,担心修复工程会影响生活健康。

  “为了彻底消除大家的担忧,让居民们安心,我们主动联系了生态环境部门以及社区居委会,与居民代表们开展了一次现场交流会。”尹鹏介绍,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将工程的原理和工艺向居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与他们一起走进工程中的每个环节,零距离地了解土壤治理修复的全过程。此外,还通过建立微信沟通群,及时解答大家提出的各类问题,并将治理监测报告主动发到沟通群,让居民们及时了解工程的进展及取得的效果。

  “通过这些充分的交流,居民们的疑虑也渐渐打消了,不理解的人少了,支持的人多了。大家都希望自己家附近的土壤是无污染的。”地块工作人员表示,周边社区已组织过多次这样的来访,居民们也学习到了环境治理方面的知识,这里成了他们的“环保课堂”。 


(吴凡)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