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7 09:26 来源:珠江环境报
盛夏岭南,满目翠绿。在有着“中国竹乡”之称的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100多万亩的竹林漫山生长,山风吹过,翻涌成浪。如今,广宁的森林覆盖率达82.18%,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
资源禀赋固然丰富,然而与近在眼前的发展需求相比,这些资源往往收益转化时间长。让“天赋”转换为“财富”,让“绿色行为”开展的同时,又能实现“金色收益”,并不简单。
着眼这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大湾区有了深度考量。
就在去年,广东首个EOD项目,即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在广宁落地实施。突破之处就在于将效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和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打包”发展。当地由此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开发了“碧水-竹海-文旅”生态环境导向的项目,顺利获得30亿元低利息、长周期的贷款授信,迈开了“以绿生金”的第一步。
从珠海一号卫星拍摄的卫星图上看,这几年,因为有了资金支持,当地不仅陆续建设起资源驿站、污水处理站,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了起来,还发展起竹产品加工、生态文旅、清洁能源开发等多个特色产业项目。这些看似纤细、随风摇曳的小竹子,在悄无声息间助力当地经济势如破竹,外化成撬动一方经济的绿色发展引擎。
巧借制度创新倾力呵护绿水青山,让“绿美”绣入发展蓝图,大湾区举措频频:俗称“卖阳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碳普惠交易也在广东多地陆续进行。去年,广东全省碳市场控排企业减排量达5600余万吨,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4亿吨,累计成交额63.68亿元,继续位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
而就在7月,大湾区在绿色金融领域又进行了新探索。
深圳首创“降碳贷”,所谓“降碳贷”,就是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降碳表现与贷款利率挂钩,减排指标得分每提高1分,就能获得相应的利率优惠,驱动了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将碳减排激励转化为融资成本的实效,“降碳贷”是一种模式的创新与尝试,而改革创新的背后,是大湾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的“底色”使然。
丰富的绿色“变现”方式让大湾区跑出“绿富双赢”加速度。
在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上蹄疾步稳,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探索上,大湾区却有意,让脚步“慢”下来,把空间“让”出来......
今年年初,深圳在当地的梅林山和银湖山两山之间修建了这样一座桥:桥上供人走动的步道只占桥面的十分之一,其余的地方都被修建成尽量接近自然山体形态的野生动物廊道。步道和廊道之间还用植物分隔,贴心地写上:“动物通道,行人请绕行”的标语。让野生动物们在两山之间能够自由自在地互相“串门”,不被打扰。
这样“绕路”在广东其实并不少见。
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湛江,一座新建的特长高速公路跨海大桥——东雷高速公路通明海大桥成为160多亩百年红树林的最佳观赏地。青绿的海岸,点缀着一跃而起的鹜影,一片生态静美。
为最大程度保护红树林,建设者们截“直”取“弯”,让大桥以“S”形曲线“绕道”百年红树林生态区,确保候鸟栖息的港湾不受破坏。这才有了大桥环抱湿地,车辆在“海上森林”中穿行的新景象。
不久前正式开通运营的深中通道,由于途经中华白海豚的洄游区与栖息地,施工团队在通道沉管区域施工时,并未采取传统的爆破方式,而是让重达35吨的凿岩棒以自由落体的形式,对深埋海底的花岗岩进行精准打击,再进行清礁处理,此举把工程对白海豚生存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大湾区在绿水青山间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皆为了既能实现开窗见“绿”,又能以“绿”生金。美丽中国“广东样板”正在生动擘画,“绿美”蓝图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时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