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 09:12 来源:珠江环境报
本报讯 大城枕着江水,一头连着过去,一头系着未来。“以前在河里捧一抔水就能喝。”江门市大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雷宏庆从小在潭江边长大,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潭江应该是什么模样。今年,江门扎实推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在潭江流域涉及的51个镇(街),全面开展分段治理,从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养殖污染防治、重点支流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六个方面,共部署了167项重点任务。
即使是今天,沿着潭江河走,两畔还能见到不少已经停工废弃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招牌还能分辨出纺织、陶瓷、造纸的字样。改革开放后,这些产业支撑着江门经济社会实现蓬勃发展,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母亲河带来了伤害。
从牛尾岭山奔涌而出,缓缓流过五邑大地。这么多年,潭江明明什么都没变,但她终究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站在潭江边,雷宏庆总是焦虑,时而飘过的水浮莲在提醒他,潭江水还不及记忆中的绿。
为了保卫母亲河,江门在过去30年里做了不少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创举。
1990年,江门首创“潭江模式”,实现了从自我保护到联合保护、从定性检查到定量考核、从干流保护到全流域保护的转变,成为全省率先实施流域跨界水质达标管理的地区。2004年,江门被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授牌评语表扬了“潭江模式”的作用:在创模中摸索出一套适应江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机制。
但在之后的实践中,“潭江模式”难以应对流域污染治理出现的新难题。2015年,潭江干流12个监测断面中,11个监测断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
为此,江门接连拿出了更有效的举措。2015年,《江门市潭江流域河长责任制实施方案》发布,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人担任“河长”。2016年,江门推出了首部实体法《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保护潭江流域从此有了“专法”可依。2019年,《江门市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发布,成为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地级市。
这些经验,江门曾经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推行河长制专题研究班上介绍分享。也因为这些举措,江门两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5年获省河湖长制考核“优秀”等次,其中3年名列地级市第一名。
现在,潭江被“围”了起来,废弃的公益码头成了历史遗迹,整个片区被打造成公益古埠历史文化街区,碧道沿着潭江蜿蜒千米,成了市民健身的好去处。开了几十年的公益茶楼,成了网红打卡地,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新鲜出炉手工烧麦变得更加难抢。三埠港货如轮转,等这两年新港建成,开平的嘉士利饼干、旭日咸蛋、鸿福堂饮料等出口产品,就会拥有一片更大的空间。
(许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