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 10:35 来源:珠江环境报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南沙区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全国生态日”为契机,详述近年来该区如何夯实绿色发展生态底色,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山达海,河海共济,山、河、海在南沙相拥。南沙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部,界于狮子洋和洪奇门水道之间的开阔平原和丘陵区,南面是珠江入海口,平原地带河涌环绕,有黄山鲁、大山乸、大虎山、铜鼓山、骝岗山、水牛头、大角山等山地。林田相养,水城相融,林、田、城在南沙交融。红树林湿地、万顷良田、河网水系构成了南沙自然生态的基底,与“一城四区”滨海新城共同形成了南沙特有的城市空间格局。2022年,南沙区森林覆盖率3.45%,建成区绿地率35.4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5.9平方米。一片绿林、一顷碧海、一张河网、一串湿地,一座新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在南沙演绎。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红树林的保护情况时,强调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这个国宝。1998年,南沙围垦开发公司开始在洪奇沥水道东岸、十四到十七涌、十九涌到南沙湿地公园等地人工种植红树林,至今,南沙区从未停下红树林保护修复的脚步。目前,南沙区红树林总面积约167公顷,是广州市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根据《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和《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南沙区组织编制了《南沙区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基础上,积极开展红树林营造和修复,持续扩大红树林面积和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规划》提出到2025年前完成43公顷的红树林营造任务和160公顷的现有红树林修复任务。
摸清海洋碳汇家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支持生物多样性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固碳量大、效率高、存储时间长,海洋被称为能力出众的“捕碳高手”。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是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海洋碳汇功能,尤其红树林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滨海湿地海洋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南沙区毗邻海域广、海岸线绵长,在海洋碳汇建设方面优势突出,碳汇潜力较大。为掌握海洋碳库的规模、分布及固碳储碳“家底”,更深入了解承担碳汇功能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关键种以及固碳过程、固碳机理、增汇机制等,2023年,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以下简称“南沙分局”)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了南沙区海洋碳汇资源本底调查工作,对区内红树林等主要碳汇资源开展了现场调查和取样分析,后续将结合现场调查和测试结果形成南沙区碳汇资源分布、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现状等成果。
丰富“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南沙分局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南沙气候投融资试点为契机,扎实开展南沙区海洋碳汇资源本底调查,积极探索海洋碳汇核算模式和开发利用路径,大力推动南沙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南沙分局正有序谋划红树林碳普惠项目开发,持续提升“两山”转化反哺能力,结合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有力推动社会资金投入红树林保护修复。
南沙区万顷沙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绿色发展新范式,将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周边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绿色产业相结合,丰富“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红树林变成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金树林”。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号令。接下来,南沙将以实施《南沙方案》为总牵引,紧扣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新定位,以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为契机,在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气候投融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持续开展创新探索,充分发挥气候投融资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展现新时代新气象的广州城市新核心,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贡献南沙智慧、提供南沙方案。
(林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