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12:014 来源:珠江环境报
沿着整洁宽敞的村道,走进茂名市茂南区袂花镇的打银村和葵元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村居民房,村庄里曾经的黑臭水塘如今变成了舒适、优美的生态景观小公园,经过净化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变得清澈透明,从出水口处缓缓排入灌溉渠……
采用“水解酸化池+生态塘”治理模式
茂南区袂花镇打银村和葵元村相隔不远,共有60多户500多人。村庄里除了部分住户的生活污水接入袂花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外,其余的村民生活污水统一经过厌氧处理接入的生态塘里,净化后排入农用灌溉渠。打银村和葵元村就是该区20个民生实事办理中的个案,这也是茂南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民生实事办理的一个缩影。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的,环境比较差,如今这里变成生态小公园了。”住在水塘边的梁伯说。
李伯在打银村算是元老了,如今身体硬朗,他说村里的路修好了,环境也改善了,在家门口就能看风景,每天和几个老友记打打牌,散散步,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从今年初起,茂南区将全区1483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截至 11 月底,已累计完成治理的自然村总数 795 个,全区治理完成率达 53.61%。2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市民生实事项目,其中15条自然村列入省市民生实事项目办理。目前,2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实事项目已经全部建设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袂花镇因地制宜,科学采用“水解酸化池+生态塘”的治理模式,在保护原生态风貌的同时,将村中黑臭淤积的污水塘改造成能净化生活污水的生态塘,又给村民增加一个环境舒适、优美的生态景观小公园。
“以前好臭的,如今旧貌变新颜了,生态环境部门和当地镇村干部风里来雨里去的,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如今环境改善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住在葵元村的梁姨激动地说。“这里以前是臭水塘,村里的生活污水到处横流,垃圾随地扔,时间久了就变成臭水塘了,通过农村环境整治后,现在整个村都变靓了。”在梁姨的脸上所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不难看出,这些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了。
在打银村,用于生活污水治理的生态塘面积是900平方,水深约3米;在葵园村用于生活污水治理的生态塘面积约200平方,平均深度约1.5米。生态塘建在村里最低洼处,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还加装了护栏围绕在生态塘周围,村民可以走在小道上悠闲散步。
因地制宜将黑臭水塘改造成景观塘
袂花镇全镇共120个自然村,23个自然村纳入PPP项目,97个自然村纳入茂名市茂南区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茂南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其中6个自然村(含打银村和葵园村)被列入重点民生实事办理。袂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上级的部署,下一步继续推进全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当好“施工队长”,带着村民一起干,不折不扣,扎实推进,做出亮点,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办实民生实事。
据介绍,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是污水经污水收集管网汇总自流进入格栅池,一些较大的垃圾等悬浮物经人工格栅在此拦截去除,减少对后续污水处理设施的影响,后流入调节池。用潜水提升泵,将所收集的污水提升至水解酸化池,在生物填料和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对污水的有机物进行水解酸化;后流入生态塘,再利用美人蕉、象草、绿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氧化分解、光合作用、生物分解等来实现对污染物的去除,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廖工介绍说,目前打银村和葵元村生活污水管网接户率达90%以上,站点设计规模10t/d,采用“水解酸化池+生态塘”的治理工艺,处理出水水质执行广东省地方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中的三级标准的要求。这种处理模式建设运维成本低,简单实用,运维容易,故障率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将黑臭水塘改造成景观塘,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按照茂名市政府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的工作部署,由该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高质量完成100条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包括茂南区、电白区、高州市、化州市各20条,信宜市15条,滨海新区3条,高新区2条。其中2条自然村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83条自然村生活污水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4条自然村污水资源化利用,11条自然村对原有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截至目前,纳入2022年该市十件民生实事的100条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
(林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