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 09:41 来源:珠江环境报
本报讯 5月22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25年)》。
深圳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近年来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率先在城市尺度开展了陆域生态调查评估,率先发布了国内首个城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专题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生了全局性变化。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路径。为进一步推进深圳“十四五”期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有关部门编制了《行动计划》。
深圳生境多元,既有森林草地河流湖库,又有滨海岩岸沙滩,也有滩涂湿地和咸淡水交汇入海口,保有了丰富且典型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目前已记录有维管植物2086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
2017-2020年,深圳市率先在城市尺度开展陆域生态调查评估工作,系统开展了生态系统精细格局分析,完成了全市9万余个植被斑块、近900个植物样地、1.7万余个动物调查记录的现场调查,基本掌握全市生态系统及物种多样性状况。
深圳市开展生物多样性专题研究,系统梳理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经验,率先发布国内首个城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全面总结全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和保护成效。
对全市20余个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行调研,研判形势,分析存在问题,并就行动计划开展3次广泛征求意见。
召开2次专家咨询会,充分吸收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等单位权威专家的意见。
在国家意见的基础上,《行动计划》构建形成了“1+6+63”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体系。
“1”就是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目标。就是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为愿景,以实现“山清水秀、鱼翔浅底、鸥鹭齐飞”为奋斗目标,计划到2025年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6”就是明确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具体包括: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构建区域生物安全保障体系,促进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深化公众参与和合作交流。
“63”就是《行动计划》提出的63项具体任务。
《行动计划》主要有3个亮点。
一是国际接轨。充分吸取《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国际前沿保护理念,主动对接国际先进地区关于“近自然的解决方式”“生物多样性法制机制”“自然山溪保育”“减少城市建筑与灯光对鸟类的影响”等经验做法,与国际体系接轨。
二是先行引领。积极践行“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点缀城市”,使城市生态网络充分发挥生态功能,谋求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增效路径,探索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路径,突出深圳的创新引领。
三是突出特色。针对城市光污染、鸟撞、流浪动物、潜在人兽冲突等城市突出问题,重点响应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相关工作可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借鉴。
《行动计划》以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区域生态福祉为核心,针对光污染、人兽冲突等城市突出问题,响应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客观需求,积极推进“山海连城”“蓝绿空间”一体化建设,探索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上先行示范,提供了“地域最小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圳模式。面向未来,深圳将以《行动计划》为纲领,逐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示范性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据悉,2021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率先于“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发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全面总结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工作举措;2022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又领先推出《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25)》,组织全市11个区按照技术规范,开展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建立深圳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为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和长效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作为保有国家级三个植物种质资源库、一个国家基因库以及三分之一的原生植被覆盖,深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
(申晓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