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珠江环境报
深圳推进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 字体:

2021-05-26 10:16 来源:珠江环境报

  本报讯 5月18日,第十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下称绿博会)在中国(成都)西部国际博览城隆重开幕,深圳展团惊艳亮相大会。自首届绿博会开始,深圳连续多年组团参会、参展,展示绿色建筑发展的创新技术与产品,加强与国际建设行业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深圳在建筑领域大力推行节能与绿色发展,以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色建筑之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核心战略,构建“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人居品质,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自启动绿色建筑工作以来,深圳绿色建筑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圳已成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建设密度最大和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据统计,目前全市累计有148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超过14083.66万平方米,其中110个项目获得国家三星级、11个项目获得深圳市铂金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最高等级),43个项目获得运行标识。深圳共有18个项目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占全国的8%,一等奖8个、占全国的16%。

为全国绿色建筑领域发展提供样板

  作为全国绿色发展的先锋城市,2006年深圳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建筑节能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成为全国最早全面强制新建民用建筑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城市。

  2013年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绿色建筑政府规章——《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为全面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多年来,深圳市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坚决推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充分发挥特区改革创新优势,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立足深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严格落实国家和广东省、深圳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要求,扎实推进绿色建筑工作,在政策法规建设、科技成果进步、新建建筑节能监管、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用能管理等方面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同时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积极推动行业发展和宣传推广,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样板。

  2020年,深圳市共有5个项目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其中的中建科工大厦、卓越后海金融中心荣获一等奖,岗厦皇庭大厦、万科滨海置地大厦荣获二等奖,深圳安托山花园1~6栋、9栋荣获三等奖。

建筑节能改造年减排二氧化碳36.17万吨

  深圳建筑领域始终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积极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工作,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建筑能耗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目前深圳单位建筑面积的年均能耗仅为美国的23.5%、欧盟的30.1%,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自2011年以来,深圳陆续承接了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等试点示范工作。截至2020年底,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464个,面积1950.05万平方米,实现年节能量14.97万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36.17万吨。连续几年在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中位居第一。

  在可再生能源建筑方面,深圳2017年修正《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扩大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增强了推广力度,为城市可再生能源发展构建起了坚实的保障。截至2020年底,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项目1016个,集热面积200.24万平方米 ,太阳能光伏应用项目74个,装机功率49627.26 千瓦。

  多年来,深圳市先后获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区、绿色生态城区、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示范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等多项称号。

多举措推进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

  如今,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关注热点,建筑领域的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对全方位迈向低碳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在建筑领域如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呢?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尽快实现全市碳达峰目标,根据建筑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及深圳市地理气候特征,该局提出“控源头、减存量、强技术、重监管、多举措”的实施路径,在确保建筑安全、舒适、健康、宜居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全寿命期的节能管控,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

  一是控源头。对新建建筑实施更高要求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加快建立健全低能耗、超低能耗、正能效建筑等相应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开展项目试点示范,在此基础上,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全面覆盖至所有新建建筑,深入挖掘建筑本体的节能潜力,从新建建筑的源头上控制能耗和碳排放量。

  二是减存量。深圳已进入存量建筑更新时代,既有建筑中的65%以上仍为非节能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过往深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已经实现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一步将继续强力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并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推进具备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实施节能和绿色化改造,提升存量建筑的运行能效。

  三是强技术。重点推广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降低建筑全寿命期“碳量”。提高节能减排新型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占比;规模化推广太阳能光伏系统一体化等技术,通过“外补”能源抵消部分建筑耗能;探索建筑直流电以及储能设施等新技术的应用,对建筑中能耗占比高的空调、照明等设备设施,提出更高性能要求。支持节能技术,特别是和碳中和密切相关的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扶持。

  四是重监管。建筑运行阶段能耗是整个建筑领域能耗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具备巨大的节能潜力。为此,接下来将研究建立建筑碳统计、碳审计、碳监测、碳公示制度,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精准定位重点碳排放建筑,针对性地开展建筑能耗诊断、提出节能运行管理建议,促进建筑使用者和运营单位通过绿色低碳的日常行为和管理模式减少能源浪费、降低建筑碳排放,并根据实际情况推动节能改造工作。

  五是多举措。加大财政资金对建筑节能减排的扶持力度,研究在土地出让、容积率计算、商品房预售等政策上的倾斜。同时,探索更多的市场化手段,鼓励合同能源管理等创新模式,加大绿色金融对节能技术和节能企业的支持,推动形成市场内生源动力;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新增建筑碳交易;探索阶梯电价的形式,倒逼形成全社会节能减排良好氛围。

  (窦延文)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