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09:04 来源:珠江环境报
本报讯(记者 叶慧珊)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22年至2035年,要求到2035年,基本形成广东水网总体格局,省级水网主骨架全面建成,与国家骨干网互联互通,省市县三级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规划》以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着力构建集约高效、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优质普惠、智慧增效的广东现代水网。《规划》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基本建成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高品质供水、高水平安全、高质量生态的水网,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智慧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粤东地区建成与汕潮揭同城化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统筹、江库联调、秀水长清的水网,打造碧水畅流、潮客交融的水脉文脉;粤西地区建成与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外引内连、多源互济、集约高效的水网,建设具有热带田园特色的绿美水乡,打造广东现代水网建设的“粤西样本”;粤北地区建成与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相统一的调控有序、江河安澜、绿色生态的水网,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
《规划》从完善水网规划总体布局、优化集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网、完善江河安澜的防洪安全网、打造秀水长清的绿色生态网、建设优质普惠的农村水利网、构建智慧增效的数字孪生水网、全面深化水利改革7个方面部署32项工作,力求全面建成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相适应、与广东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协调、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水网。
其中,为完善水网规划总体布局,《规划》提出:在建设万里碧道的基础上,升级打造绿美碧带,构筑集安澜健康水带、绿美景观林带、绿色交通带、文化休闲带、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多功能水陆生态廊道,拓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绿色水经济发展;统筹构建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等“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赋能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节约利用、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农村供水安全保障。
为打造秀水长清的绿色生态网,《规划》聚焦碧带建设、河湖生态保护、水源地和清水通道保护、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涉水空间管控,部署具体工作。
推动绿美碧带建设。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力争2030年建成1.6万公里,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推进骨干河流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依托重大水网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开展珠江和韩江三角洲滨水绿美行动,推进绿美雷州半岛水美乡村建设。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和治理。完善全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明确分区保护目标及主要任务,因地制宜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河湖水生态治理。推进岸线整治与生态修复,开展河湖水岸绿化、生态堤防建设和拦河闸坝生态化改造。实施重点区域城市水系和湖库连通、河道修复、生态补水、内河闸泵联控等措施,提升城市水系活力。加强河湖水系连通,逐步恢复现有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合理扩大水域和湿地空间。分类推进水塘河道清淤,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强化重要水源地和清水通道保护。健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及管控制度。持续加强重要水库水源地、江河源头区、地下水保护与治理。优化清水通道现有取水格局,协同推进入河排污口管控和治理,建立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机制。
推进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科学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实施差别化的预防保护、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措施。以重要江河源头区和水库水源地为重点,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林草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强化涉水空间管控。做好涉水空间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衔接协调,加强已建和在建水利基础设施空间保护,合理预留规划工程用地。建立健全涉水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制度和监管体系,实施分区分类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