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09:23 来源:珠江环境报
小东江,作为粤西地区最大河流鉴江的二级支流,全长约67千米,集雨面积1142平方千米,流域人口约132万人。然而,由于曾经的经济粗放型发展,小东江一度成为粤西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2021年被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典型案例通报。面对严峻形势,茂名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动整改落实。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治理,小东江水质成功扭转了返劣势头,持续稳定达标,从“污染典型”转变为“治污典范”,在推动茂名高质量发展上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民生答卷。
政府牵头紧抓工程治污工程治本
当年,面对小东江治理的重大挑战,茂名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指挥,市长担任总指挥的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党政一把手亲自协调、亲自把关,加强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构建起五级联动、技术引领的指挥作战体系,确保治污工作“硬落实”。
为系统推进流域治理,2022年,茂名市制定印发《茂名市小东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施多源共治、系统治理。方案明确了5大方面38项具体工程,包括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完善、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生态修复及水生态提升等。
在资金保障上,茂名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总投资约45亿元,为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资金保障。
经过几年的努力,小东江流域水质实现了从劣V类到IV类的跨越式提升。2024年,小东江石碧国考断面氨氮、总磷等污染指标达到Ⅲ类标准,较2021年下降了近80%;干流沿程5个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支流水质也提升了1~2个类别。2024年茂名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六。
精细化管控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小东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不仅要“做”,还要“管”和“控”。近年来,茂名市坚持治水、治产、治城相协同,在做好治水工程的同时,加强了小东江流域水环境监控,以求达到生态治水的最终目的。
水质监测方面,茂名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责任并加强巡河履职,建立了小东江水质问题排查与建议反馈机制,对小东江干支流开展加密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对水质异常情况迅速开展溯源排查,摸清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其中,对茂南区低埒河等10条城市黑臭水体进行了强化整治。
沿江排污口整治是治水关键。茂名市通过“一厂一策”的方式,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强化城区现状管网的排查和修复,以及污水溢流管控,为实现污水集中收集率、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双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汛期溢流问题,建立住建、城管、环保、污水设施运营及管养单位等多部门联动的响应机制,实时共享天气预警、污水厂运行及泵站污水调配信息,及时公布溢流口溢流情况并跟进整改,通过尽力优化城区污水调配和处理,实施“雨前预降水位”等措施,在确保污水厂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溢流入河量。
在工业领域,茂名市加大小东江流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监管力度,严控涉水重污染行业企业,推动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改造,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同时,加大力度治理重点行业、企业,通过引入水质指纹污染溯源技术等智慧监管手段,实现了对涉水企业雨污混排、偷排漏排的有效监管。
在农业领域,茂名市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开展池塘养殖生产设施升级改造;关闭禁养区内的养猪场7900余户,完成了43家牛蛙养殖场退养工作,有效减少了农业污染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茂名市还结合全域旅游、中小河流治理、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四好”农村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高水平打造小东江流域“精彩100里”碧道、茂南小东江河长制主题公园等具有茂名特色的“好心碧道”。据统计,“好心碧道”全线总长208公里,覆盖茂南区和高州市5个街道9个镇50个行政村,规划辐射约600平方公里,提升了乡村环境档次,惠及城乡130多万群众,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强大动力。
目前,小东江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目标完成阶段性工作,水色交辉、流光溢彩的小东江夜景已成为时尚的汇聚地、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胜地。一江碧水治出一条美丽振兴路,优美水生态环境润泽万家百姓,茂名城市品位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社会效益显著,小东江成功让茂名“城市会客厅”魅力尽显。小东江的“蝶变”是美丽河湖建设的一个缩影,展示了茂名市持续唱响新时代美丽广东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心决心,也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鲜活的茂名样本。
(傅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