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动态
“广佛跨界治水” 的花地河样本,书写生态与经济双赢答卷
【 字体:

2025-04-18 09:20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积极推动广州-佛山跨界污染联防联治,经过系统治理,2018至2024年,荔湾区花地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氨氮浓度下降81.8%、总磷浓度下降52.8%,2025年1月被评为广州市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万象综合体、滨江太古里、立白综合科技园等项目纷纷落户花地河沿岸,不仅为花地河沿岸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也极大提升了该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形象。

图:治理过后的花地河现状

  广佛联动,破解治水难题

  花地河横贯广佛交界地带,流域内人口稠密、河网交织。过去,由于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及管网规划建设滞后等原因,大量污染物排入河涌,花地河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至劣Ⅴ类,甚至频繁出现发黑、发臭现象。同时,由于地处跨界区域,流域内污染来源复杂多样、责任划分困难,且广佛两地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缺乏协同、标准各异,进一步加大了花地河治理难度。

  为破解跨界治水难题,广佛明确共同治水任务,先后签订多份合作协议,共同开展跨界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环境监测、环境执法以及共享信息等,开展控源、截污、清淤、调补水和管理五方面治水行动;定期召开协调会,制定联合治理、联合检查行动方案,实现联检、联查、联防、联治,求同存异,同向发力,每季度开展跨界流域联合执法行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广佛跨界河长统筹统管,坚持以流域为整体体系,重点治理以花地河为主的交界河涌,协同打造“水清、岸绿、天蓝、景美”生态环境。

  控源截污,推动水岸同治

  荔湾区实施西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处理规模为30万吨/天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有效满足花地河流域内污水处理需要。对河涌两岸的重点区域,集中力量进行整治,拆除流域内违法建设的码头、货场、工厂及畜禽养殖场等,以消除工业污染源和畜禽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花地河沿线的非正常排污口进行整治,减少入河污染物。

  推进花地河流域雨污分流,进一步完善公共排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从源头消除污染。对花地河流域15个经济联社实施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共新建污水管网约580公里,环绕花地河周边的葵蓬、花地、增滘、海中等城中村均已完成截污纳管工程,有效提高生活污水收集能力。与花地河直接相连13条河涌均已铺设截污管道,流域内管网较为完备。

  实施花地河清淤工程,基本清除河床重污染黑臭淤泥并疏浚河道,显著减少内源污染。同时对花地河沿线堤岸及水闸进行系统梳理,建设花地河北闸、南闸、西闸等多个水闸泵站工程,重建白鹤沙、菊树、棉村、赤岗水闸及白鹤沙、菊树、棉村、赤岗、西塱排涝泵站,提高花地河排涝、调补水能力,通过加强调水补水,增加生态基流,进一步提升花地河水环境容量。

图:治理过后的花地河两岸

  治水惠民,促进共同保护

  荔湾区高度融合花地河周边功能与滨水用地布局,打造出5.2公里的碧道示范工程。推进花地河东岸北出口到东漖大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花地河生态驿站建设、花地河照明设施改造等项目,对花地河沿岸4.3公里绿化景观进行系统化提升,打造“花忆、花香、花形、花境”的生态试点碧道,宫粉紫荆、簕杜鹃、鸡蛋花等沿河竞相绽放,营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上绿道”,形成开放式水景公园,满足市民春日郊游、踏青垂钓、亲水游乐等休闲活动需求。

  构建滨水绿道、水上游憩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周边设施结合的特色游憩系统,打通断点,增加沿线标识系统、厕所(移动式),增加荔湾历史文化和科普教育展示设施。改造提升现有码头,并对接珠江水上巴士系统。完善交通路线与流域内具有历史与人文底蕴的风景名胜衔接,其中包括宋元时期的“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寺,宗教文化建筑黄大仙祠,民国时期名园醉观园,工业遗产花地河铁路桥等,充分展示千年荔湾文化底蕴。2024年6月,花地河举办“龙腾花地,荔湾有景”端午游龙活动,首次集结辖区内17个经济联社30条传统龙舟在花地河上竞速夺标,为现场过万名市民及游客带来一场充满传统民俗文化底蕴和时代风貌的龙船盛景。

  花地河位于“1+4”广佛融合发展格局中“荔湾-南海”的广佛黄金商贸区,是促进广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纽带与动脉,沿岸地区串联着荔湾区三大发展平台——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通过水环境治理和特色景观打造,花地河呈现出集生态、水利、文化、景观等为一体的生态宜居、美丽宜游新水景。良好的生态环境,便利舒适的游憩设施,极大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也为花地河一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与交流合作处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