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10:01 来源:中国环境报
图1 2024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前十名城市
图2 2024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指数排名
图3 中国直辖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竞争力指数各一级指标指数对比
图4 中国计划单列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竞争力指数各一级指标指数对比
图5 中国副省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竞争力指数各一级指标指数对比
图6 中国其他省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各一级指标指数对比
图7 中国五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及排名
图8 中国五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指数及排名
图9 中国五大城市群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前二十城市
中国环境报社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成都大学
日前,中国环境报社、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与成都大学联合发布了《2024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和《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为连续第三年发布,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则为第二年发布。两个报告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大胆探索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于城市管理者以及投资者来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必将成为城市建设治理、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一、融合创新推进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双提升
近年来,降碳减排逐渐成为各国共识和重要执政目标,我国于2020年作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国际、国内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特点,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意识和能力水平成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绿色低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更是成为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内容。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公共服务基础条件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和对外开放等多领域变革的系统工程。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包含众多领域,特别需要城市管理和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提前布局。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基本保障,在城市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管理水平和能力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该指数报告开创性地将城市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机制、内容、效果与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的提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在我国乃至全球经济、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综合评估各城市生态环境助力营商环境改善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报告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城市生态环保工作助力城市营商环境提升的关键因子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通过对相关现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剖析,不仅能引起全社会对生态环保工作和具体工作内容、方式的高度重视,而且能帮助各城市发现其生态环保工作的短板和不足,找到影响其营商环境竞争力指数提升的关键限制因子,从而找准问题源头、对症下药,科学高效地推动其城市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科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评价体系
报告以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法理基础、以《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等国家政策实施部署和要求为主要依据,结合生态环境部《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生态环境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实施方案》等文件具体要求,通过召开多轮多次研讨会、对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实地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对指标不断优化,最终构建了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本年度指标体系由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5个一级指标和58个二级指标构成。
三、数据采集计算及结论客观真实可溯源
《2024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仍然以我国36个主要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10个副省级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17个其他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2024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包括95个城市(京津冀13个,长三角26个,珠三角9个,成渝地区16个,长江中游31个)。研究团队对各城市及城市群的指标数据进行了搜集、整理和计算。数据收集作为指数计算分析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研究团队制定了严格的数据收集与筛查机制,按照统计年鉴>政府官网>协会组织>新闻媒体报道的优先顺序进行,获取方式有政府公开信息采集、电话咨询、邮件询问和城市调研等,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对每个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方式均进行了记录备份,确保每个数据来源是真实的,可溯源的,以此保证竞争力指数的真实客观。在数据收集完成后又多次对数据进行复查与分析,确定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具有客观性与真实性后再进行指数计算。
本指数的计算采用德尔菲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通过分析各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的作用力,确定各指标所占的权重,再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来计算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得分。
(一)主要城市指数计算结果
2024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得分前十名城市及得分见表1)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成都、重庆、杭州、广州、青岛、天津、武汉(图1)。与2023年相比,北京仍然位居第一位,深圳由第五位升至第二位,青岛由第九位升至第八位,杭州首次进入前10位。
城市综合排名
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显示,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分列第一、第三、第七和第二,与其本身的经济总量实力排名相符;直辖市重庆表现不俗,副省级城市成都和杭州、计划单列城市青岛表现突出。东部地区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普遍处于较高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排名普遍靠后,与实际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状况相吻合(图2)。
从单个一级指标得分来看,北京的市场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单项得分最高,深圳环保法治环境和政务服务指数单项得分最高。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各城市一级指标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等的成效,可助推经济欠发达城市的营商环境综合竞争力提升。不同地区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创新环境不平衡,城市生态环保水平分化明显,资本区域流动差异显著,人力资源分布仍然集中,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发展、营商环境改善的能力普遍高于欠发达地区。
直辖市排名
4个直辖市中,北京的市场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体现出北京在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核心地位。上海的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指标得分较高,重庆的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指数得分较高(图3)。
计划单列市排名
5个计划单列市中,深圳表现最为突出,其政务服务、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得分位列单列市第一,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三、第一、第五和第七。青岛的市场环境得分较高,排名全国第四,政务服务排名全国第三,均为计划单列市第二名,其他3个一级指标指数虽然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发展比较均衡,因此综合指数得分排名单列市第二,全国第八;宁波、大连和厦门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十五、十六和二十九名,其中宁波的5项一级指数得分较为均衡,排名计划单列市第三,全国第十五名(图4)。
副省级城市排名
10个副省级城市中,成都法治环境、政务服务、市场环境3项指数在10个城市中得分最高,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和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也名列前茅,综合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全国第四。杭州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在10个城市中得分最高,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得分较高,综合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低于成都排名第二,全国第六。广州的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在10个城市中得分最高,综合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全国第七。武汉的市场环境、政务服务和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指数得分在全国排名靠前,分列第六、第八和第七,综合排名全国第八,排在广州之后,位列副省级城市第四。济南的政务服务指数得分在全国排名第四,在10个副省级城市中得分仅低于成都,但因其他指数排名不高,总体排名仅为副省级的城市第五,全国第十一。总的来看,副省级城市不同区域的城市差异较大,东部、西部的副省级城市排名普遍靠前,中部、东北部相对靠后(图5)。
其他省会城市排名
17个其他省会城市中,昆明2023年表现突出,法治环境全国排名第九,市场环境全国排名第十一,其余3项指标较为均衡,综合指数位列其他省会城市第一,全国第十三。长沙的法治环境指数得分较高,位列其他省会城市第一,全国第八。总的来看,其他省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普遍得分较低,总体排名低于直辖市、副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城市。除了昆明以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十三,长沙和南昌分列第十八名和第十九名外,其余省会城市全国排名相对靠后(图6)。
(二)五大城市群及各城市指数计算结果
2024年中国五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见表2。
我国五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排名依次为:长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图7)。
本年度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指数的计算数据来自各城市群内城市的各项指标数据,58个指标中有26个指标采用的是城市群内各城市的数据总值,32个指标采用的是各城市的平均值。因此,本年度各城市群竞争力指数的计算结果,虽然各城市群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指数计算结果,但是长三角综合指数以较大差距高于其他城市群,仍然是由于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表现普遍性较好,95个城市中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长三角占据了3个席位。
中国五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指数及排名如图9所示。从各一级指数得分来看,长三角依然占据绝对优势,除政务服务外,其余4项一级指标指数均排名第一,且各城市群的各个一级指数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与其他一级指数相比,第一名长三角的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指数与其他4个城市群相比,差距比较明显,与第五名珠三角差距较大,与其他3个城市群差别较小;法治环境指数同样是第一名长三角和第二名的京津冀以较大幅度领先其他3个城市群,其他3个城市群差别较小;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指数5个城市群之间呈现出比较均匀的梯度差异,第一名长三角的优势依然明显;政务服务长三角与长江中游差距较小,但第三名京津冀比第四名珠三角和第五名成渝领先较多。
中国五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指数及排名见图8。
2024年中国五大城市群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前二十名城市及得分见表3。
五大城市群各城市综合排名
中国五大城市群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前二十城市见图9。
五大城市群95个城市中,竞争力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北京,其次是上海,深圳第三,成都第四,武汉第五,后面依次为杭州、重庆、苏州、天津和广州;排名第十一到第二十名的依次是无锡、嘉兴、九江、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宣城、芜湖和马鞍山。依然呈现较为明显的层次性和地区差异化特征。
综合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和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得分来看,得分较高的城市其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也较高,但是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指标较少,这说明这些城市竞争力指数得分高低并非完全是由其产业和经济数据的差异所决定的。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生态环境工作与城市营商环境之间具有比较明显的互动效应,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和效果较好,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其营商环境竞争力指数得分则较低。
四、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
基于2024年度指数计算结果,研究团队针对未来我国城市生态环保助力营商竞争力整体水平的优化提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继续推动并落实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全面深化环保产业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环保市场消费增长;三是利用政府有形之手,推行绿色低碳经济政策,推动改善城市市场、政务和法治环境,助力城市营商环境的提升与改善;四是要推动社会服务改革,持续完善城市生态营商基本条件建设,提升环保服务效率及水平;五是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从而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助力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的提升与改善。
针对我国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致力推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发挥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要素流动和区域联动作用,缩小城市群内发展差距;二是要着力推动各城市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发挥长处补齐短板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并通过改善创新环境和软硬件基础条件建设,以创新驱动带动产业升级和城市群跨越式发展;三是完善城市群系统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四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城市和城市群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推手,保障和促进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发布的第三年。据悉,未来该团队还将继续深入探索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等相关课题,希望能借此推动城市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为更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为权威的参考和借鉴,助力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服务全球生命共同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