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4 10:13 来源:浙江日报
冬日,宁波北仑梅山湾畔,成群的候鸟从水面蹁跹而起,为追寻鱼群不断变换着停栖水域。岸边,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调研组成员不停举起手机拍照,并连连赞叹。“通过生态修复和数字化治理,‘荒滩’变‘网红’,这种创新举措值得借鉴。”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一级调研员郑则文说。
最近,浙江多地迎来了外省调研团,热度源于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喜报。此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官方平行活动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宣布,9个中国城市入选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其中,浙江安吉县、宁波市北仑区、绍兴市、丽水市4地上榜,再加上首届入选的湖州市、嘉兴市,浙江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
浙江各个“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如何练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能否复制推广?记者走访多个获奖地寻找答案。
魅力 展现于山海田园之间
空山新雨后,安吉宋茗茶博园云雾缭绕。朦胧中,一串铃声从半山腰传出,“叮叮当当”一路向山顶飘去。
历史上有“茶马古道”,如今,安吉群山间也有自己的“茶骡古道”。山高路窄,每年秋冬之交,骡队替代机械和人力驮着新鲜稻草上山,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茶田里铺稻草不仅保温,还能维持土壤的生物环境平衡,我们测算过,田里单蚯蚓数量就增长了80%。”原安吉白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方旭东解释。
从一块田园、一泓湖水,延伸到一片村落、一个社区,多样的生物聚落相连,构成了多物种共生的城市。
据了解,此次评选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旨在展示和表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卓越成绩的城市和地区,共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目标的落实。
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地创新中心负责人汤博至今对颁奖记忆犹新。坐在台下,每听到一个浙江的城市名,她的惊喜就多一分。“预想到浙江会有城市入围,但没想到几乎占了一半。”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敢想、敢做、敢创新,是浙江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的特点,颁奖方的青睐大概就是对这些特点的认可与鼓励。”她说。
“评选不单看城市的生物本底状况,更侧重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方式、可推广复制的特色案例,以及国际交流的积极性。”汤博分析,这意味着拿奖的不一定是天赋异禀的“优等生”,而是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特色的“特长生”。
走访中,记者发现,浙江获奖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因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不同而各具特色,多样化的魅力显现于山海田园之间。
在安吉,保护工作围绕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茶与竹展开。在宋茗茶博园内,管理人员在距离山顶、山脚20米至30米的距离种植树木,固水土的同时隔开人类活动区域;缤纷的经济树种套种田间,如同为大山穿上一件花衣。“规范套种落叶林、常绿林等,虽会增加茶园田间培育的难度,但能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广度,生物链循环建立后可减少80%的农药使用量。”方旭东说。
魅力的展现,往往经历了长久的酝酿。将目光向东,海边的深秋时节,宁波北仑梅山湾生机盎然。
每年1万多只候鸟来此过冬,其中不乏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身影。湾内鱼、虾、贝、藻、鸟等主流生物有80余种,勾勒出一幅“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水墨画。
如果不是见证其变化的本地人,很难相信10多年前,梅山湾曾是“涨潮黄沙水,落潮满目泥”的模样。生物种群是环境的一面镜子,其回归的过程,与当地海洋生态保护曲折向前的进程同频。
2012年,梅山水道工程开建,通过在海湾一南一北筑起两座大坝,隔离内湾与外海,大坝间的水域没有了洋流的干扰,海水逐渐回归澄清,形成了长三角唯一的近海蓝色海湾。然而,新问题随之产生。梅山湾集雨面积有近70平方公里,每到台风天,大量雨水涌入湾内,打破了水体的盐度、温度平衡,对附近的动植物造成影响。再加上沿岸农田、养殖场排放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极易引起藻类暴发。
源头在岸上,2016年,北仑启动“梅山湾综合整治工程”,联合宁波海洋研究院,对梅山湾水质调控开展了长期跟踪研究,创新摸索出一套针对性措施:在水道的重点区域,试点投放25处、共计9200多平方米的生态浮床,浮床上方种植海马齿等耐盐植物,浮床下方吊笼内养殖贝类,净化水质,减少赤潮发生。此外,严格整改提升海湾两岸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关停32家畜禽养殖场,规范63个入海排口,有效减少了营养物质的排放。
眼下,正是候鸟迁徙高峰期,曾被称为“贫瘠海岛”的梅山早已变得丰盈,1万多只候鸟的抵达正是自然无声的认可。
平衡 找到可持续共生之法
其实,早3年前,安吉就完成了浙江首个县级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调查中,红外相机拍摄到了鲁迅笔下的“猹”、20多年不见踪迹的貉等野生动物,人们惊奇地发现,一些原本被认为已消失于原生境的“精灵”们,竟一直在绿水青山的庇佑下与人类比邻而居,其出没地距离人类聚居地,最近只有一两公里。
这指向了“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另一个关键词:城市。相对于野生的概念,城市背后,隐含着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一个独特又关键的主体——人类。“在物种保护传承中,也要考虑人的发展,即保护的同时兼顾开发与利用。”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副局长钟永梅认为,只有平衡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需求,才能寻找到可持续的共生之法。
安吉孝丰镇溪南村党总支书记王宏光在乡村经营中遇到过这种问题。流经溪南村的南溪,是溪流鱼类等水生生物理想的栖息环境,王宏光在这里长大,如今还时常忆起幼时与伙伴在溪边夜观萤火虫的美好。因少有关注,近年来溪畔有不少荒地杂草丛生,逐渐沦为村中的垃圾堆。两年前,村里曾借助河道整治的契机,对河道、路面做了整改提升,但人为的硬化措施,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挑战。
站在跷跷板两边,王宏光意识到,如果单纯去保护,一旦投入停下,这片地还会抛荒。只有当村里发展的需求被满足,人们对环境改善的需求才会更高。
眼下,溪南村正开展小微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通过地形调整、水系梳理和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打造自然野趣的溪流湿地景象,同时在湿地沿岸搭建木栈道、小木屋等,引入户外越野等环境友好型业态。“溪流是天然的溯溪点,水生花草是打卡背景,萤火虫的栖息地是最好的研学观测点。”王宏光说,如今村民们都意识到好生态就是“流量王”,这种可持续的利用与发展,将成为这片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动力源。
引导更广泛、更充分的参与,成为各个魅力城市建立物种间深度链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努力方向。这正应和了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今年5月,在缙云县举办的丽水市第五届鸟类观察邀请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带着“长枪短炮”穿梭于农田密集的村镇观测水鸟,到人迹罕至的大洋山深处寻觅林鸟。此次大赛共记录鸟种数178种,为缙云新增鸟类记录21种。“这些观测记录不仅丰富了丽水市的鸟类分布数据,也促进当地村镇在住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增收。”丽水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规划处副处长刘春龙说。
为了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绍兴还研发出“生态足迹一张图”,电子地图上清晰展示了绍兴全市的生态布局,包括美丽城乡、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特色点位,点击可以一键生成CityWalk推荐路线,体验一趟个性化的绿色生态之旅。“我们希望尽量降低公众接触、融入大自然的门槛。”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钱进说,当更多生物多样性的理念能更加可感、可学、可实践,人们才能从中获得参与感、获得感,并转化成行动力。
创新 构建全链条友好体系
在COP16“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案例分享”主题边会上,汤博作为代表分享了浙江生物多样性友好品牌建设的特色实践。
细数来,不少是全国首创——线下,浙江多地都在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生物多样性试点示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建设;线上,创设“浙样生态”应用场景和“浙里生物多样友好”微信小程序等创新工具;载体方面,构建了统一的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
采访中,多位受访者都有一个共识:当下取得的成果只是开始,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艰巨的、持久性的任务。“这一过程中,浙江扮演的是‘探路者’角色,有想法,立刻做。”汤博认为,创新是浙江两届获奖城市的共同标志,通过创新“友好制度”“友好工具”“友好实践”“友好示范”等,浙江已搭建了全链条的生物多样性友好体系。
据了解,本届评选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推荐的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作为主要技术标准,这是首个被国际社会采纳用以衡量城市、国家级别以下区域,或地方政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作努力的一种工具,城市可依据其在各项指标的基准,监测与评估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方面的进展和成效。
但其实,早在与国际友城同台竞技之前,浙江的“魅力城市”已在省内完成了一轮科学评价。为加快推动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去年,浙江参考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CBI)、生态质量指数(EQI)等指标体系,发布了浙江省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试行),成为全国首个省级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今年5月,指数迎来了2.0版本。在此政策工具的牵引下,经过核算,2023年全省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平均得分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20.8%,11个设区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更多具有浙江特色的先行先试,在各地落点开花。如数字浙江建设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良性互动。
北仑梅山湾内海水盐度通常约为千分之二十,一旦盐度过低,当地将自动启动水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利用南北两端的水闸,结合湾内水位、盐度科学调度,为生物营造稳定的生存环境。这背后的全国首个海洋生物多样性数字管理系统,通过集纳梅山湾及周边区域252个浮标站、入海排口等相关数据,能对750余种海洋生物、植物等类群进行动态监管。
丽水则在全国创新性提出建设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在采集大量生物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市的物种图片库、声音库、基因库,并运用基于AI识别的物种自动识别系统,实现了看图识兽、听声辨鸟、基因识鱼等多个类群的多种方式识别。目前,华东地区常见的哺乳动物、鸟类的识别准确率高达85%以上,基本满足业务化运行的需求。
“比如在密林深处,一只动物从监控设备前一闪而过,设备后台可立刻识别该物种,并显示此区域该物种的相对数量。”研究人员介绍,该系统还能显示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统计分析、生物多样性状况的综合评价,最后一键生成监测报告。
近两年,丽水的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连续获得全省第一,“优等生”的底气助推丽水经济不断向绿色低碳方向创新探索。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丽水推出“生态抵质押贷”,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国家公园林地地役权收益质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等一揽子金融产品,将无形的生态产品转化为有形的金融支持。目前,丽水“生态抵质押贷”余额超320亿元。
“其实不止入选城市,浙江全域都在探索生物多样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希望走出一条浙江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汤博介绍,两年前,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推动各方通过了“昆蒙框架”,该框架设定了2030年内要实现的23个具体行动目标,浙江将目标拆解成了64个本土化指标,通过评估,超90%的指标已达成或正在超越,“未来,我们期待更加多样的生物能在之江大地快乐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