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 > 美丽河湖 > 番禺区
市桥水道
【 字体:

河湖介绍.png

  市桥水道是这座千年古邑的母亲河,全长38.6千米,流经番禺区中心地带,汇入狮子洋,流域面积224.08平方千米;市桥水道既是宣泄西江、东江、北江和流溪河洪水的主要通道,又是承载伶仃洋上溯潮流的重要潮汐通道;市桥水道沿线串起莲湖湿地公园、西丽公园、滴水岩森林公园、大夫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和沙湾古镇、宝墨园、羣园等人文景点,是番禺区市民休闲文化生活聚集地和全域休闲旅游圈的重要载体,呈现“草滩沟溪见鹭舞,青山绿水闻鸟鸣”的水清岸绿、白鹭成群、市民汇集的幸福画卷。

介绍.png

突出问题.png

随着人口激增和经济社会发展,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沿岸因养殖密度高,沿岸的工业企业直排入河,加之生活污水的连续输入,水环境一度恶化,造成主要河流水质长期在劣V类水,外来入侵物种持续入侵,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市桥水道突出问题.jpg

主要做法.png

(一)高位统筹,打造水资源集约节约格局

开展全域“五水共治”“一河两岸”行动和“百千万工程”建设和“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城中村截污纳管改造工程,开展雁洲水(船)闸、龙湾水(船)闸闸坝联合调度和水系连通性工程,编制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的水量调度方案。

(二)多措并举,实现水环境华丽蜕变

推进水环境治理三年攻坚项目,完成市桥水道流域两岸138个排污口整治,铺设污水管335.56千米,建成前锋、中部、钟村等3座污水处理厂,完成市桥水道公共排水管网“查清修”工作,开展鱼塘养殖尾水治理和河湖周边群养家禽污染整治工作。持续推进“解剖麻雀”系统化治理工作。

(三)全力以赴,构建水生态安全屏障

建成优质碧道6千米,生态缓冲带为2.36千米,生态缓冲带比例达到40%以上。开展海绵城市、市桥水道一河两岸建设,构建多样化的堤岸。建成超500亩的草河湿地、莲湖涌湿地和龙湾涌湿地公园,连续42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实施多闸联合调度、生态护坡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

(四)重拳出击,构建长效管护新格局

建立区、镇(街)、村3级河长体系,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番禺区水环境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指挥部,建立“巡检-发现问题-整改”的长效管理机制,打造厂网河一体化信息系统,各个镇街配备水质监测仪,建立水质检测台账,分级分类做好巡河提质和水质管理工作。

(五)以水为脉,传承市桥千年文化

沿途打造南山古庙、景观大桥桥下空间、湿地节点、莲湖湿地公园节点、滨水平台、市桥三桥桥下空间等6个景观节点,增设慢行系统,固定区域设置水文化涂鸦。

市桥水道主要做法.jpg

治理成效.png

(一)水清岸绿,再现千年商都新景象

经过综合生态治理,市桥水道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好转,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市桥水道流域水质由曾经的劣V类跃升至Ⅱ类,2023年大龙涌口国考断面水质均为Ⅱ类。2022年全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6%。

(二)生态优先,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高质量碧道建设提升生态底蕴,高标准的海绵设施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沿岸分布大夫山森林公园、滴水岩森林公园入选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示范点。流域再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夜鹭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鹈鹕。河畔绿意盎然,水清岸绿、白鹭成群,流域水土保持率96.7%,生态流量保障率达90%以上。

(三)智慧水务,助力“治水”变“智水”

形成了一种“领导挂帅、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水格局。实现监测数据可视化、预报预警精准化、调度管理自动化,全面提升番禺区水务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多项指标实时动态监测和远程控制。

(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带来“加速度”

千年古邑市桥,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包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番禺十大民间艺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知名剧组,形成了珠宝、零售和互联网产业链。激活了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市桥水道治理成效.jpg

经验启示.png

(一)聚焦治理有效,夯实生态环境基础

以“五水共治”为主线、以“党建+”治理为引领、以铁腕治污为基础,创新的“解剖麻雀”式治水,坚持长效治水,换得绿水青山,为城市河流的生态治理提供“番禺治水经验”。

(二)聚焦民生事实,提升为民服务质量

治水顺应群众期待,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推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番禺治水经验”,切实提升区域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聚焦产业升级,激发城乡发展动力

通过治水拆违唤回了绿水青山,发展美丽经济,加快珠宝、文旅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谋求旅游高质量发展,深挖绿色发展新动能,为千年商都重现宜居宜业宜游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四)聚焦生活富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依托绿水青山,整合资源,探索农旅资源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深挖水文化,拓宽宣传平台、文化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增强群众就业本领、稳定收入来源、提高生活质量,让流域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经验启示.png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
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