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 17:33 来源:珠江环境报
本报讯 (记者 黄静)9月16日上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举行9月例行新闻通气会,通报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记者在会上获悉,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广东碳强度累计下降超过40%,2020年碳强度为全国第二低位,仅高于北京。
超额完成碳强度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示了我国“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介绍,广东是国家第一批的低碳试点省,也是国家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广州、深圳、中山又分别是我国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的低碳试点城市。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省持续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先后发布《广东省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等多项规划和方案,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低碳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简称“碳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连续多年在国家碳强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在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活的先行地。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广东碳强度累计下降超过40%,2020年碳强度为全国第二低位,仅高于北京。“十三五”国家给我省下达的碳强度目标是下降20.5%,这也是全国最高的下降目标,目前经初步测算,我省完成的下降指标是22.35%,超额完成国家给我省下达的任务。省生态环境厅气候与交流处处长洪建武介绍,我省的碳强度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一个下降幅度,完全得益于全省的绿色低碳发展,这实际上已经成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内生动力。
广东碳市场配额规模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2013年12月正式开始运行。目前,广东碳市场年度排放配额总量达4亿吨左右,配额规模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欧盟、韩国碳市场)。经过6年多的不断探索,广东逐步将占全省碳排放约65%的钢铁、石化、电力、水泥、航空、造纸等六大行业约242家企业纳入碳市场范围,交易量及交易额均居全国七个试点碳市场首位,是法规体系健全完善、监管真实有效、市场主体参与度高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在碳普惠制度方面,我省首创公众低碳激励机制,目前这个机制已经走向了全国,包括北京冬奥会也在推动碳普惠机制。我省已开发并运营碳普惠兑换等3个平台,截至2020年10月初,碳普惠平台微信服务号关注人数18.8万人,平台商城累计提供约220种商品,累积发放碳币约250万个,累计兑换碳币29万个。
我省的碳普惠机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把碳普惠的机制跟碳交易的机制打通,通过更严格的自愿减排核证,让符合条件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即PHCER)能够进入到广东的碳交易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山区、贫困地区的林业碳普惠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到碳交易市场,为精准扶贫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了一个有益的探索。碳普惠已成为精准扶贫、生态补偿、推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普及公众低碳意识的重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项低碳生态发展创新举措,也是进一步深化各类低碳试点的重要抓手。据介绍,2017年1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省级层面系统化建设方案——《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随后,广东启动了首批试点项目建设,包括汕头市南澳县(城镇试点)、珠海市万山镇(城镇试点)、广州市状元谷(园区试点)、中山市小榄北区(社区试点)、佛山市岭南大道公交枢纽站(交通试点)等,并组织技术机构开展了技术路线图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工作。同期,深圳市也提出加快国际低碳城建设,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在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领域,广东省走在全国前列,并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C40城市气候领袖联盟国际研讨会等平台开展近零碳宣传、交流。
洪建武介绍,下一步我省要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首先要抓好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和顶层制度文件制定,这是指导我省下一步“双碳”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其次要根据我省“十三五”开展低碳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工作。目前我省已选择了韶关市、深圳前海合作区、广州从化区、广州花都区、珠海横琴新区、中山翠亨新区、中山神湾镇、汕头南澳县等区域开展第一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区)建设。此外,我省还将进一步推动园区和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