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3 14:19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蕉门水道是珠江口八大入海水道之一。近年,蕉门水道蕉门断面总氮浓度波动较大。为深入打好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做好重点海域入海河流总氮等污染治理及管控要求,通过南沙区高位推动蕉门流域总氮综合治理,2023年蕉门断面总氮浓度实现一定程度的回落,较2022年下降4%,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成效。
系统谋划,构建陆海统筹综合治污体系。南沙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系统谋划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年度工作计划,全力推动陆海污染综合治理,于2023年开展南沙区蕉门水道总氮污染治理与管控工作,推动蕉门水道入海断面总氮减排,助力广州近岸海域水质达标。
摸清家底,开展水文水质同步加密监测。2023年底对南沙区蕉门水道7条出入境干支流和干流沿线4个点位组织开展总氮污染通量监测,与此同时,开展蕉门水道干流、2条主要支流沿程共计100点位水质加密监测,全覆盖开展南沙区100条支流水质监测工作,以期厘清蕉门水道上游外界来水对南沙区蕉门水道的总氮贡献,精准识别蕉门水道沿程总氮治理重点河段,掌握海水涨潮对蕉门水道断面总氮浓度影响,以及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总氮贡献情况等。
多技术联用,实现多维度精细精准溯源。采用稳定同位素、微生物指纹和水质指纹多技术联用手段,构建适用于蕉门流域污染物溯源的“本土化”示踪因子库,将传统的污染源大类溯源提高到行业类别,克服单一溯源技术溯源精度不高等问题,识别蕉门流域污染物来源、分布特征及贡献率。同时结合沿程溯源法、源清单法和源模型法,厘清南沙区上游来水以及本地各行政单元、各子流域对蕉门水道断面总氮的贡献占比,实现主要污染物定类、定量及定位溯源,掌握污染物产生-处理-入河-入海传输途径,提出蕉门水道总氮污染治理重点任务及重点工程清单。
多措并举,稳妥有序推进专项污染治理。大力推动城镇生活源总氮治理,2023年南沙区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氮平均进水浓度提升至27.15 mg/L,出水浓度8.86mg/L,总氮削减总量约1467吨,较2022年提高18.6%,总氮减排总量显著提升。探索“以效定价,以效定支”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摒弃工程“以量定价、以量定支”传统思维,对缺陷管渠进行修复更新,恢复或提高污水收集转输能力,实现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和治理设施规范化运维管理,成功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率先实施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全覆盖监测,全区412个治理点中,近85%的养殖尾水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010-2007)二级标准以上,优良率比2022年提升近12%。
强化监督,积极推动定期巡查与智慧监管。依托常态化执法、巡查排查和定点视频监控等方式强化监督,2023年南沙区累计出动4060人次排查“散乱污”场所、出动1981人次抽查养殖企业、出动保洁人员28.93万次和监督巡查人员4.65万次保障河涌及堤岸垃圾日产日清、出动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检查排水单位,通过“台账式”管理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并跟进后续整改效果,为南沙区专项整治及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全力推动南沙区及蕉门水道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南沙区初步形成了一套经验。
一是高位推动,形成污染攻坚合力。2023年南沙区优化提升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区生态委办日常运转,调整充实区生态委办组织架构,建立与区河长办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依法科学高效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落地落细落实,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新格局。
二是保障资金投入,切实落实减排措施。以目标为导向,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引导资金投入总氮污染综合治理。截至2023年底,区财政共投入7300多万用于水环境治理工作,包括开展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技术支撑、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和城镇公共排水设施维修改造、绿色水产养殖和种植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精准溯源精准施策。构建“本土化”示踪因子库,运用多技术、多手段开展蕉门流域主要污染物溯源,从行业类别、重点区域、贡献水平、传输途径及跨界影响等多个维度开展精细化溯源,结合溯源分析及污染成因识别等工作针对性提出近期与远期蕉门流域总氮污染治理与管控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提高治污成效。
四是加强形势研判,动态调整治理举措。通过“周总结、月调度”工作模式,及时评估蕉门流域各断面水质阶段性目标达标情况,结合溯源结果跟踪分析流域内重点污染源区的变化特征,定期调度并现场调研重点任务及工程项目进展,动态评估各类工程和重点任务的治污成效,及时优化调整相关措施,为蕉门流域总氮污染治理问题的高效识别、靶向治理、针对性管控提供决策依据。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 欧阳绮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