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李怡君
每次假期回家,我都喜欢到海边逛逛。蓝天,碧水,沙滩,海鸥,红树林……这些南方边陲小城元素,洋溢着家的味道。作为新环保人,看到优美的环境,心中更是会燃起一份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我和父亲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现在的生活环境多舒适呀。”
父亲说:“你可能不记得了,在你蹒跚学步的时候,你可是一点都不愿意到海边玩。”父母和我说,小时候家在海边,海水远没现在清澈,还没走近海滩,就闻到阵阵恶臭,每次说带我去海边走走,我就会哇哇大哭。
记事前的海边是什么样,我确实没有印象了。但家中有长辈是老环保人,在我的记忆里,家乡很多地方的环境改造项目,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我总是记得他和我说,他刚进入环保行业时,身边很多人分不清环保和环卫,嘲笑他“一个大学生,怎么去扫垃圾呢”,对此他只能笑笑说:“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嘛。”
的确,“环保”这个词,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是比较晚才被提出。1972年6月,“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提出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这是环境保护正式引起世界各国重视,中国的环保事业也在那一年正式起步。
我大学就读环境类专业的时候,环保已经被认为是“朝阳行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在我纠结毕业要不要转行时,长辈劝我说:“现在时代不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群众的意识强了,环保人的地位也高了,你是赶上好时代啊。”
“你们是赶上好时代啊!”在我入职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后,这句话,也是前辈们和我说过最多的话之一。
左:广州环境监测中心站(现名: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旧址;右:广州环境监测中心站(现名: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很多前辈的办公桌上还存留着吉祥路95号的照片,那是我们单位曾经奋斗的地方。工作闲暇时,他们时常会对着旧照片,和我们诉说吉祥路95号到中心南大街19号的历史。他们说,最早期的时候,前辈们是骑着自行车到河流边手工采样,采样结束后,样品瓶伴着自行车的叮铃声,送回到实验室进行分析。那是一个纯手工监测的时代,艰苦,但慢慢也有了前进的喜悦。
现在的我们,拥有大量先进处理设备,从纯拼臂力和耐力的时期走出来了。从刚拥有第一台气相色谱仪的欣喜,到现在拥有各种大型高新仪器的自豪;从基础要素的监测,到现在水,气,土,生物,辐射全覆盖;从骑着自行车去采样,到拥有监测船,再到有流动实验室和各种无人采样设备;从带着气球去测风力风向,到1983年筹建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再到现在拥有2个超级站和多个大气和水质的自动监测站。广州市站的设备在迭代,人员在奋进,技术在创新。
左:上世纪现场监测资料,右:现超级站
左:第一代监测船(“环监一号”),右:无人船监测
翻看老照片,新旧对比下,我真切感受到,在前辈们的努力下,我们工作环境越来越好,机遇越来越多。如今,环保已经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环境保护”,更是打通地上地下、岸上水里、陆地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更加全面融入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从掌握现状和问题的“千里眼、顺风耳”,真正成为支撑生态环境管理核心制度的“奠基石、顶梁柱”。
左:野外生物监测图,右:辐射监测
左:1988 年化学分析实验室,右:2021 年有机实验室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面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常规监测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新领域监测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等考验,作为一个生态环境的专业技术人员,我要不断提升监测能力水平,确保监测数据质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而奋斗。为人民群众谋好生态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环保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