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16:04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天河是广州市“三脉、三轴、三核”战略布局的链接点、枢纽点,是广州生态建设新格局的重要支点和关键节点。近年来,天河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聚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及绿美天河生态建设等工作为抓手,全力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助力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奋力推进美丽中国城市样板的天河实践。
数据显示,天河区在保持GDP连续17年全市第一的同时, PM2.5浓度连续八年稳定达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多年稳居广州市中心城区前列,全区30条河涌保持“长制久清”,地表水水质指数改善幅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GDP能耗、水耗全市最低,单位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天河分局成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专班,印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方案》《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024年工作要点》,聚焦改善环境质量、夯实生态格局、强化服务保障、抓好试点示范、突出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参与等方面,细化任务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
改善环境质量,彰显生态品质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建立覆盖全区21个街道的“一街一站”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推行“塔吊高空压尘+雾炮中空降尘+围挡低空拦尘”的工地扬尘治理模式,推动餐饮油烟智慧监管,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全覆盖排查整治,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4年11月30日,天河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2,同比改善12.7%,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2;1—10月,全区地表水环境水质指数为4.4899,同比下降10.41%,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3,全区30条黑臭水体持续保持不黑不臭、“长制久清”;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低碳建筑”建设,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稳定保持100%。与香港品质保障局编制楼宇可持续发展指数,86栋智慧低碳商务楼宇通过评定。珠江新城绿色CBD建设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发展创新范例,入选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十大“样板工程”。
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践行“无废全运”理念,编制《天河区“无废全运”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打造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进行一星绿色建筑改造。
车陂涌水清岸绿
天河绿色CBD
提升服务效能,助力经济发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攻城拔寨”项目及重点项目台账。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免办、速办、严办”三级分类管理,完成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二期校区等34个重点项目审批。深化实施建设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融合办理改革,实行“一套材料、同步受理、并联审批、一次办结”,为中山大学肿瘤科学中心(天河院区)等6家单位同时发放环评批复和排污许可证,企业仅需3个工作日即可获得环评批复和排污许可证,在原承诺办理期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7个工作日。
抓好试点示范,塑造生态品牌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印发《广州市天河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广州市天河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工作计划》,举办“绿美天河 幸福长卷”摄影展,制作“生态示范 绿美天河”专题宣传片,编印宣传画册,在全区公众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程度问卷调查中满意度达95.93%。
助力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围绕统筹推进美丽中国首批示范项目、广州人才公园、未来人居展示区建设,积极谋划,推动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天河示范项目。立足天河智慧城科创优势、生态优势,谋划将天河智慧城打造为产城融合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样板、美丽城市样板,打造美丽城园示范区。立足龙洞凤凰片区优势和资源禀赋,聚焦“天河北部门户”“天河生命谷”等发展定位,进一步挖掘片区生态竞争力。着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全面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景观,车陂涌成功获评市级美丽河湖。
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印发《广州市天河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8年)》,结合北部生态资源禀赋,加快华南国家植物园、火炉山森林公园“双园融合”,推动生态资源与七个重点发展片区融合共生。从绿美自然营造、节能低碳建设、历史文化融合等方面凝练天河区“两山”建设工作成效及“两山”转化路径模式,助力“两山”价值转化。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天河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