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15:39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一、基本情况:一方土地上的“一洞二冚北排五岭乐生平”
四丰村位于广汕公路边,山岭连绵,树木葱茏,村落依山而建,风景秀丽。全村面积8平方公里,分布于牛潭冚、梅花岭、白石岭、牛利岭等十个自然村16个经济合作社中。四丰村资源丰富,耕地面积4500亩,大部分村民以种植为生,水果种植以荔枝、龙眼为主。四约乐生平,更值五谷丰。四丰村为典型的客家族群,保留客家人的优秀传统和习俗,真诚团结,守望相护。自清代康熙六十年(1721年)开居至今,三百年来全村就如一个大家庭,和睦相处。
1.清代开居,顺口溜串起四丰村名
四丰村原名叫四升平村,又称四约村。据四丰村党支部书记黄南花介绍,四丰村这个名因农业生产合作化时由四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成而得名,有四季丰收的意头。建国初期工作队为记住四丰村的相关村名,曾编成这样的顺口溜:“一个洞口二个冚,北排五岭白云中。”据介绍,洞是指南轩洞,二冚是指牛潭冚、窑吓冚,五岭是牛利岭、白石岭、梅花岭、玄村对面岭,排是榄排。
四丰村共有共有林、陈、吴、梁、刁等13个姓氏,其中林姓为该村的最大姓氏。而牛潭冚自然村是四丰林姓的始居地。牛潭冚有一座称为植桂山房的镬耳屋,相传是为迎接吴川县的状元林召棠而建。植桂山房约四百平方米,正房是上三下三模式,青砖琉璃瓦。青石经加工磨制,门框上端镶嵌“植桂山房”石匾,外檐硬墙上饰浮雕塑像,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据该村编著《四丰史略》的93岁老人林唐高介绍,该山房后用作学子读书塾馆,百年来为四丰村培养出不少文人雅士。如著名学者陈宗南等就是由这座山房启蒙而出的。
2.人才辈出,四丰人以陈宗南、陈万古为豪
在客家社会里,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四丰村作为典型的客家村落,非耕即读,耕读传家,靠读书谋发展,历代人才辈出。
陈宗南(1886-1962),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字伯熙,四丰村白石岭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取秀才,翌年考入唐山矿务学堂。宣统元年(1909)被清王朝选派赴美国留学,1913年于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学士学位,1915年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16年陈宗南回国,在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后先后改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历任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学校教务主任及理科主任、理工学院院长、工学院院长。
陈万古(1920~1979),四丰村白石岭人,是增城有名的民间驳骨中医师。1974年广东省中医学院、广州陆军总医院都曾先后派专家前往与他研讨骨外伤治疗问题。陈万古从医30年,治病救人,医德高尚。母亲在世时,把替人治病视作济世慈善事业,敷药后,病人给个红包,多少由人。50年代后,陈万古在集体或国家卫生院工作,全部定价收费,本人只领个人工分或工资。1979年初,被他医好的某钢铁厂的一位工程师,送来好几十吨低价钢材,指明要给陈医生一部分作盖房子用,但他一点也没有要,全部用来建四丰驳骨站楼房。
3.客家村落,“青楼”“红楼”凝聚前人精神
村落是靠血脉来维系的,是以文化来传承的。其实村落的本质就是文化。“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这是对客家族群的居住环境的高度概括。四丰村作为典型的客家村落,聚落形态是依山麓逶迤而建,若干户相互守望而聚落一起。以祠堂为中心,民居于左右两侧展开,祠堂前都置风水塘,其后都有风水林。如今走在四丰村的村道上,是传统的客家民居与现代民宅相结合。可见的传统民居为砖木结构两进院落式客家民居。麻石门框,人字封火山墙,平脊,悬山顶。新建民宅则多为砖混结构,为三至四层的阁楼式建筑。
陈宗南故居既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有西方建筑特色,融中西建筑文化于一体,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眼前这幢中西建筑,气势恢宏,品位高雅,如一缕历史文化清风,一度清旷绝俗,回荡于增城大地。该建筑在2002年9月被评为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二、荔枝品牌建设
增城四丰荔枝一向以清甜可口著称,每到6、7月份,四丰村大片的荔枝果林在映红与翠绿中交相辉映。具有丰富荔枝种植经验的四丰村民是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人才资源优势,大量优质的荔枝也成了四丰社区独特的标签。在党建引领下,针对四丰村特有资源发展多维度的乡村振兴模式,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引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城乡联动促合作创新”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0年开始,增江街社工服务站就走进四丰村,通过开展四丰村荔枝直播节、“魅荔四丰”助农项目、“美荔四丰”四丰村荔枝文化打造计划、“壹元助梦,科技扶贫”石斛栽培活动等系列助农项目,不断推进四丰农产品品牌建设,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一)以党建为引领,助果农增收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0年,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销售影响的问题,在荔枝成熟期的前夕,四丰村党委联合增江街社工服务站开展“魅荔四丰”项目,通过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农户”对接模式,积极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农户共同参与,搭建协商与行动平台,链接与整合社区资源,为四丰村荔枝进行宣传,拓宽四丰村果农的宣传渠道及销售渠道,助农增收约十万余元。
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建立四丰荔枝品牌形象,提高产品辨识度有利于推动产品销售,提高产品质量。2021年,在党建引领下,村民共同建立了“美荔四丰”品牌,打造了“四丰小荔”这一IP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四丰荔枝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助农增收的效果。2022年6月荔枝成熟之际,在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的指导下,与广州地铁共同开展荔枝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发起“一元助荔”项目,通过“助农+公益”的形式,以上线下多种方式帮忙农民销售荔枝。在2022年6月荔枝成熟前的两周时间内,共开展直播4场,累计点赞次数8.1万,观众6090人,评论1395次;在广州地铁21号线增城广场中心站的乘客必经之处,以实景加文字图的形式展示了增城风采及荔枝独有的文化,向近77万人次的市民朋友们以视觉方式展示了更多增城荔枝文化,让增城荔枝的品牌形象深入民心。通过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的曝光,更多的人主动联系合作社进行采购和购买,不仅帮助农民销售荔枝1094斤,提升销售额2.7万元,更在6-7月期间促进相关农户提升荔枝销售额约50万斤。
(二)以文化为引擎,育“美荔”新风
在增城区四丰村通过社区走访、文献查阅、村民访谈等各种形式,梳理出四丰村“荔史”发展脉络,从历史的维度看待四丰村的乡村发展历程,为四丰村荔枝文化打造提供历史依据;以时间线为主轴,将四丰荔枝的发展史分为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及现在三个阶段,去发掘对应的“见证者”,鼓励村民通过分享自身的种植荔枝经历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除此之外,通过组织村民利用绘画、标语设计、拍摄视频等方式,以自身视角去挖掘及阐释四丰村荔枝的特点与文化。
除了让四丰“荔史”文化“活起来”,还得让它“走出去”。2022年4月份,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以“四丰小荔”为名创建账号,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向大众展示多维度的四丰村。2022年4月至7月期间,绘画作品及视频共吸引了27345人次观看,推文阅读量为28853人次;至少有56503人次通过线上宣传推广了解到四丰村及四丰荔枝村文化。
(三)以联动促创新,焕“美荔”动能
近年来,借助周边院校的资源,联动高校协力农村服务,以自然生长的荔枝树为载体,利用荔枝树枝叶遮阳的效果,在荔枝树干上对铁皮石斛进行原生态栽培,从而提升荔枝树的附加生产值。同时,社工与各社会组织共同探讨乡村休闲游的可行性,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资源互补。为促进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动中,社工通过开展“美荔四丰”城乡交流活动、美“荔”四丰|荔夏已至采摘活动等一系列活动,邀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农业专家等一众有志于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者到四丰村参观体验,畅谈未来发展,为后续的乡村振兴提供多元的实现路径。2022年以来,共有32个资源主体参与到项目中来,在各方面给予项目实际行动支持。外来资源主体的参与,也进一步地激活了乡村内部的资源和活力,城乡之间形成了正循环的流动发展。
三、红色资源:四丰村东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
在增江街四丰村南轩洞社路,有一座四丰村东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纪念碑,它始建于二十世纪70年代,是四丰村南轩洞村民为纪念东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中队长陈廷禹、卫生队长张漪芝等十四名英雄而建。2021年3月,该纪念碑被公布为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
为了改善革命英雄纪念碑的整体面貌,发挥革命英雄纪念设施铭记历史、缅怀英烈、教育后人的红色阵地作用,2021年6月,增江街党工委、增江街道办事处便开始筹备纪念碑修缮工作,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历史资料、走访村民等方式深挖纪念碑历史沿革,筹备设立碑记、英名录,大力提升革命英雄纪念碑的红色阵地作用和红色教育功能。
在开展纪念碑修缮工作期间,增江街领导高度重视,邀请增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委宣传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文史专家、属地村民代表参与进来,群策群力,多次到施工现场进行工作指导,确保纪念碑修缮工作高质量完成。
目前,该纪念碑已完成修缮,通往纪念碑的道路也修建了水泥阶梯,方便群众前来瞻仰祭扫。“革命英雄纪念设施是重要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增江街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增江街将多措并举加强做好革命英雄纪念设施常态化保护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让红色血脉得以延续、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四、植树活动
2024年3月14日,四丰村积极响应号召,在四丰村水磨冚开展了乡村绿化义务植树活动。街领导李举锋、驻点团队以及四丰村“三委”干部等约40人参加活动。本次活动,共同植树110株樟树,种植面积约2亩。接下来,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保力度,积极引导广大街坊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为打造绿色、宜居、和谐的城乡环境贡献增江力量。
五、发展西山乌榄产业
增江街四丰村正迎来一场农业变革。曾经因缺乏技术而面临凋零风险的西山乌榄产业,如今在四丰村焕发新生。三年前,四丰村民在村委的积极引导下,审时度势退出桉树种植,因地制宜发展西山乌榄产业。目前,村中种植了上千棵西山乌榄苗,占地约350亩,经济效益初现,助推增江街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经济效益高,村民种植热情高涨。
增城乌榄的种植历史悠久,元代已有大量种植。乌榄是“增城十宝”之一,而西山乌榄以其果香浓郁、品质卓越的特质,成为增城乌榄中的上上品。在20世纪90年代,四丰村每年能出产十几万斤的乌榄,乌榄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乌榄产业逐渐衰落。现今西山乌榄经济效益高,现在每斤西山乌榄的收购价高达15元,远高于以前的三五元。同时,由于技术改良和肥料充足,西山乌榄的收成也大大加快。
在种植管理上,四丰村的西山乌榄也展现出了其独特优势。一年只需打一次虫,两年施一次肥,相较于需要频繁打虫和施肥的荔枝树,乌榄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只要科学种植和合理管理,西山乌榄的产出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高产。村中3年前最早种植的乌榄树,去年一棵产量已经超过了20斤。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种植模式,无疑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四丰村村委计划今年种植300亩乌榄,村民再种植150亩。今年预计还将有多户村民加入种植行列,他们正在为乌榄种植腾出土地。这种全村动员、共同发展的态势,预示着四丰村的乌榄产业将在新一轮的农业发展中大放异彩。
计划打造产业园,助推实现农强民富。
西山乌榄因果身尾部有点偏左,故又名“左尾”。西山乌榄品质远优于普通乌榄,具有皮薄肉厚、肉纹幼嫩、油质适中、味道芳香、出产率高等特点,连乌榄叶的味道也十分香浓。西山乌榄最负盛名的是它的榄仁,出仁率高,有浓厚的松香味,被古今食家公评为“榄仁之王”。虽然一株西山左尾树苗的价格高达80元,是普通乌榄树苗的16倍,但其高产量和高品质使得这一投入变得物超所值。
乌榄的采摘期长达数月,可以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前开始,一直持续到春节年底。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榄的果实越来越厚实,香味也越来越浓郁,使得四丰村的乌榄在市场上具有更高的竞争力。这种长时间的收获期,也为乌榄的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每到乌榄丰收的季节,村中两个乌榄加工厂会日夜运营,将乌榄加工成榄肉、榄角、榄仁等产品,甚至取掉榄仁的榄核还可以被制作成纽扣。
为了更好地种植乌榄,就在几天前,四丰村的干部们前往正果镇番丰村交流乌榄种植技术。在四丰村乌榄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华南农科院的专家也给予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乌榄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曾经面临凋零风险的困境,到如今成为乡村振兴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四丰村的西山乌榄产业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接下来,四丰村委将以西山乌榄产业为核心,持续提升乌榄产业的竞争力,计划打造四丰村乌榄产业园,助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为增江街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推动增江街高质量发展开启新局面,奋力书写增江街“百千万工程”建设新答卷。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