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示范样板 > 绿美生态
从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到最美城央湿地 海珠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四部曲
【 字体:

  2024-10-12 15:51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导语】海珠湿地占地16500亩(1100公顷),距离广州塔仅3公里,是全球超大城市中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被誉为“广州绿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海珠湿地以优良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迈上新台阶,成为全国生态地标和城市生态会客厅,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全球大都市湿地保育与发展提供独一无二的“中国范本”。2023年,海珠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第一个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的国家湿地公园,并被评为世界最佳保护地。先后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荣获全国首批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第12届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类别”第二名等荣誉。

  【正文】海珠湿地曾是一片极具岭南水乡风情的冲积沃土,有果林一万多亩,园中水网纵横,果树飘香,是广州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广州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万亩果园渐渐被居住区和工厂包围,大量生活和工业废水排入,导致河道堵塞,水浊泥污,生境恶化,果树失收,万亩果园岌岌可危。随着土地商业开发价值飙升,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新中轴上的万亩果园。一边是万亿级的土地商业开发价值,一边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屏障,如何抉择?

  保护为先,陆兴水润,都市果林涅槃重生

  海珠区提前谋划、积极争取,在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将湿地内的万亩果园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作为永久性生态用地,由政府统一保护、统一管理。2018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专章设立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将海珠湿地划入生态控制线,用10个条款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性保护。这是全国首例“只征不转”生态实施项目,为湿地保护和城市发展共荣共生奠定了基础。海珠区还建设了该区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海珠湖,与石榴岗河等6条河涌相交汇,贯通海珠东南部39条河涌,利用珠江自然潮汐动力,涨潮引水,为果林提供新鲜水源,落潮排水,丰沛的活水经湿地净化后回流珠江。

  法治为基,后转为前,协作联动治理污染

  海珠湿地核心腹地业态、人口等要素繁杂,需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提供最可靠保障。海珠区创新成立“海珠湿地生态保护联盟”,精准打击破坏生态违法行为。成立全省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区检察院安排检察官兼任海珠湿地生态监督员,以预防性的思维理念及时制止生态破坏行为。推出生态环境法律风险提示等湿地保护前置司法服务机制,《责令汽修厂搬迁化解生态风险》一案入选最高法湿地生态保护典型案例。通过将生态执法重心前移,实现监督更高效、效果更明显,海珠湿地湿地率从54.8%提升至79.4%。

  修复为要,师法自然,广州绿心焕发新生

  海珠区遵循“微改造、少干预”原则,开展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恢复滩涂约13公顷,划定鸟类生境保护区约50公顷,恢复乡土水生植物种植约11公顷。利用果树枯枝朽木搭建生态塔、“昆虫旅馆”、草滩鸟岛等,为不同动物提供居住空间;合理搭配种植花期、果期各异的乔木、灌木丛,满足不同鸟类的食物需求。推动物种多样性指数持续上升,鸟类从72种增加到200种,昆虫从42种提升至832种,发现全球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野外消失了40年的红领绿鹦鹉回归现身海珠湿地,成为广州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指征。

  转化为径,绿里淘金,释放生态价值红利

  湿地公园从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蝶变成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取得良好的政治效益、生态效益、人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党的百年华诞,海珠湿地作为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被载入“7月1日,镜头里的中国”这部百年的国家画册。海珠湿地PM10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8.5微克,比中心城区低15%左右,气温降低约0.5-1度。海珠湿地积极开展迎春花市、元宵晚会、龙船景、花墟节、粤剧和广绣等岭南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岭南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海珠湿地自然学校联合60多家教育机构开设自然课程130多项,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等称号。建成开放以来,海珠湿地每年接待游客过千万人次,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吸引人流—带动消费—反哺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优质的生态环境还带动形成了环海珠湿地高质量发展带,形成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落户的“虹吸效应”,吸引了30个人工智能产业重点载体、4个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园、30家省级大数据骨干企业、13家省级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在周边汇聚。以腾讯、阿里巴巴等为核心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吸引总投资额达867亿元。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广州秘书处在此挂牌。

  俯瞰海珠湿地,犹如一幅生命图景镌刻在繁华都市间,通江达海、水清鱼跃、鸟语花香。广州新中轴上,琶洲国际会展与湿地内千年商埠黄埔古港交相辉映,新地标小蛮腰在湖面倒影摇曳。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最生动的写照。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
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