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示范样板 > 绿美生态
从“水忧”到“水喜”:荔湾区三措并举交出高质量治水成绩单
【 字体:

  2025-03-14 09:31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聚焦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荔湾区紧盯“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先进水文化、科学水管理”6大任务,采取一系列治水举措,成功实现了从‘水忧’到‘水喜’的转变。2024年,东朗省考断面水质实现连续5年达到Ⅲ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达7.7%,居全市第4。

  图:荔湾区花地河

  精准治污,靶向施策

  一是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采用无人机航拍、无人船声呐探测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实地踏勘,对辖区内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摸排。共排查出入河排污口3206个,建立"一口一档"动态管理台账,实施分类整治。通过封堵一批、规范一批、整治一批的方式,确保入河排污口设置规范、排放达标。

  二是扎实推进珠江水系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围绕漂浮物污染、河岸垃圾堆积、污水管网渗漏、餐饮废水直排、"散乱污"企业违规排放、工地污水无序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无证排水、黑臭水体及劣V类水体等9大重点领域,开展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全年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422个,整改完成率达100%。特别是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辖区内黑臭水体消除比例稳定达到100%。

  三是全面落实"一涌一策"精准治理。结合河涌特点和问题 ,针对水质不达标重点区域一级支流,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不同类型入手,个性化制定驷马涌、东塱涌等7条河涌“一涌一策”治理达标攻坚行动方案,明确治理目标、技术路线和时间节点,持续改善18条重点区域一级支流水环境质量,推动实现了东朗省考断面水质稳定提升。 

  广佛协同,共治共享

  一是深化跨界联合工作机制。制定《荔湾区跨区河涌协同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构建“河长推动、区域联动、上下互动、部门行动”的工作格局,实现跨区域协调治水、联动治水。签订《广佛跨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协议》《荔湾南海跨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深化生态环境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二是强化联合执法行动。建立跨区域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制订实施《2024年广佛(荔湾、南海)跨界流域联合执法方案》。通过交叉检查、联合巡查等方式,两地生态环境、水务部门全年共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1次,集中巡查了佛山水道、大沙河等跨界河涌及河涌周边企业,共发现整改问题16个。

  三是实化资源合作共享。强化水质数据共享,在生态补水、水质监测等方面深度合作,共享治水经验和数据。优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在两区交界处设置1个环境应急物资站点,储备有涉水、涉气类及个人防护等环境应急物资一批,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实现两地设备、物资、人员快速调配。   

  科技赋能,智慧治水

  一是实施智能化巡查管理。建立数字化、流程化“巡查—上报—核实—交办—整改—考核”管理机制,下足河湖管护“绣花功夫”。2024年全区各级河长累计巡查河涌1.89万次,巡河总里程2.63万公里,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1470个,整治涉水污染源761宗,清捞水面及堤岸垃圾4000余吨,分类实施河道、水塘、小微水体、边沟边渠清淤疏浚工作。

  二是搭建“空天地水”一体化监管网络。通过“无人船”对江尾涌、郭村涌、滘口涌、大坑涌、赤岗支涌、驷马涌、沙基涌、荔湾涌等河涌污染因子实施监测、对河床实时扫描,判断河涌污染情况。结合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巡视覆盖面大的优点,重点采取无人机航拍方式,对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地段开展巡查,发现各类问题20个。水上无人船、陆地执法车、天上无人机的“水陆空”立体全方位巡河排查新模式逐步完善。

  三是实现实时预警。强化智慧水务平台的应用,整合水质监测、水位监测、流量监测等数据,实现24小时水质动态监控,对河涌水位、水质实时监测预警。按照区委、区政府“你呼我应 三级联动”工作精神,联结群众随手拍通道及工作响应群,将问题响应速度缩短至两小时内,河道、河岸垃圾问题在24小时内完成整改,其他非工程类涉水污染源问题在7个自然日内完成整改。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荔湾分局)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
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