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17:37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一、背景情况
城市“边角料”如城区边角地、桥下空间、社区闲置地、零散绿地、道路退缩空间等低效用地,往往景观环境差、管理难度大,群众反映较多、迫切得到改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广州市海珠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海珠区(口袋)公园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将一块块“边角料”打造成群众可达、可停、可憩的特色口袋公园,不仅解决了景观差、管理难的问题,也满足了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空间需求,目前累计建成各类口袋公园36个,其中2024年新增5个,连同建成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全区公园数量达55个。
二、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建设,打造城央绿色明珠。充分利用口袋公园的灵活优势,逐步推动公园纵深延伸进社区、进商圈,横向拓展至水岸街旁,生动诠释绿色惠民利民,全方位助力公园城市建设,其中:结合小区微改造高效改造龙武里、仁厚直等社区闲置地,提升绿化景观品质,打造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以碧道、绿道、滨水空间建设为载体,高标准建成会展码头、阅江路、马涌等滨水口袋公园;最大化利用江南文商旅融合圈、琶洲数字试验区道路退缩空间以及商业建筑边角地,引入公园式场景,建成荔福路、紫琪等特色口袋公园,提升片区营商环境。
二是注入文化内涵,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亮点,以激活城市记忆以及人文历史新活力为着力点,将口袋公园建设与历史文化糅合,通过环境优化、主题设计、景观小品设置、情境营造等方式,建设不同主题元素的口袋公园,不仅增添了“精气神”,也展示海珠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
三是融合体育元素,营造全民健身氛围。突破口袋公园建设设施单一模式,聚焦群众“健身去哪儿”的热点,将体育元素融入到口袋公园建设中,增加运动场地和适儿场所,创新引入10多种户外智能体育设施,打造运动健身“网红打卡点”和儿童娱乐“小型游乐场”。此外,阅江路口袋公园结合万里碧道建设全面贯通珠江前航道滨水景观带,实施骑行道、慢跑道、漫步道等“五道并行”,建设跨涌桥打通断点路,增加新时代驿站、下沉文化广场、儿童游乐设施以及极限运动场,持续扩大公益性、基础性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工作成效
一是充分现地调研,实现变废为宝。充分挖潜城区内的边角地、空闲地、拆违腾退地及其他可利用空间,这些地往往被忽视,也是群众负面反映较多的“边角料”,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变成居民身边的绿色空间,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二是注重文化保留,突显城市形象。尊重历史文化,强调与园林景观巧妙融合、相得益彰,如融入岭南、党建、历史街区、古村落等文化元素建成的龙导尾、穗花、黄埔古村等口袋公园,这样既能保留城市的记忆和特色,又能为居民提供独特的休闲体验。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群众需求。完成口袋公园方案评审后立即组织召开方案民主座谈会,为口袋公园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建设指导依据,先后建成了同福路、永兴码头、龙导尾等具有体育健身、适儿娱乐的口袋公园,其中洲头咀公园5G智慧跑道、AI太极大屏、AI武术大屏等智能化运动设施衔接,多次被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正面报道。
同福路口袋公园
龙导尾口袋公园
永兴码头口袋公园
阅江路琶洲大桥段口袋公园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