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示范样板 > 绿美生态
增江碧道:绿水青山绘就的生态文明新画卷
【 字体:

  2024-12-25 17:26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根据《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区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增城区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并于2020年12月正式印发,按照“一横两纵多节点”的规划布局和“一年做试点,三年见成效,七年成网络”的规划目标,以及《广州市碧道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的要求,计划到2025年建成248.7公里碧道。截至2023年12月高质量建成碧道178.5公里,打造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2024年计划建设36.7公里共13条碧道。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河湖保护治理,按照“重点人群,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产业”优先打造碧道的原则,探索“碧道+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商业营商”模式,截至目前,全区碧道建设共获得国际级奖项1项、国家级奖项2项、省河长办激励1项、省级奖项11项、市级奖6项。

  二、增江总体情况介绍

  增江是东江的一级支流,是增城区最重要的河流,流经增城境内长约66km,其中从初溪拦河坝至湖心岛的40km河段为“增江画廊”国家水利风景区,沿线山水风光独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齐全,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犹如一副巨型山水画卷,是展现增城魅力的特色名片。

  增江碧道区域内拥有优越自然的生态环境、独特山水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是展现增城魅力的特色名片;利用区域现有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多种元素,将增江碧道打造成人民美好生活的好去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样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好窗口。工程于2019年9月开工,2020年12月完工,2022年5月通过竣工验收。增江碧道是广东省十大“最生态碧道”之一,项目已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广东省优质水利工程奖一等奖、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等荣誉奖项。

  增江碧道是在“增江画廊”良好基础条件上,以水为脉,碧道为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水治理与景观、休闲、游憩、历史人文等相结合,打造江河安澜的雨洪通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诗情画意的休闲文化廊道、水陆联动发展的滨水发展带。把增江碧道建设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处、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样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好窗口,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增江碧道光辉大桥~雁塔大桥段长约6.3km,雁塔大桥~初溪拦河坝段(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试点范围)长约6.5km。河道两岸已完成截污,水质优于Ⅲ类水,两岸堤防防洪标准为50~100年一遇,区内水域形态丰富。沿岸有雁塔、凤塔、南山古庙、西山堤围、1978文化创意园、西堤休闲公园、政务服务中心、立体碧道、圣皇洲、鹤之洲湿地公园、观海长廊、荔湖湿地、半岛公园、江畔公园、初溪公园、初溪拦河坝水利枢纽等众多景点。其中圣皇洲和鹤之洲是鹭鸟栖息翔聚的地方,鸟类多达一百多种。

  三、增江碧道景点介绍

  (一)政务中心

  增城区政务服务中心位于美丽的增江河畔,作为一个坐落于增江碧道景区的政务服务大厅,以创新的政务服务模式与人性化的功能区设置,使服务大厅与增江互为风景。中心分为A区和B区,其中A区进驻行政许可、给付、征收、奖励、确认、裁决、其他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等8类面向法人的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B区进驻出入境、户政、社保、医保、不动产档案查册、不动产登记、公证、婚姻登记等各部门专业服务大厅的面向个人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区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除特殊业务要求无法进驻的事项)。

  政务中心滨水广场是增江碧道建设的重要景观节点,与A区政务服务大厅室外环境融为一体,向东可眺望皮划艇训练、比赛场地,向北可观望雁塔、凤塔“双塔锁江”的特色佳景,东南向是“白鹭成群”的鹭鸟栖息地“圣皇洲”生态岛。政务中心滨水广场是利用广州亚运皮划艇赛场观景平台改造而成,将原有的单一广场空间划分为自行车骑行道和漫步休闲空间,流线型的自行车道两侧设置草花植带,于骑行中感受自然的舒适与惬意。慢行步道铺装模拟钢琴键盘,以黑白相间、杂而不乱的序列排列,打造充满趣味、活力的滨水广场空间。

  (二)樱花园/圣皇洲

  樱花园位于区政务中心以南,圣皇洲以西,占地3.4万平方米,园区种植有多个品种、近500株樱花,是增江碧道最大、品种最齐全的樱花主题公园。每年早春樱花盛放,满园粉色,与粉色、白色的宫粉紫荆交相辉映,满树繁花,整个园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樱花园与鹭鸟栖息地“圣皇洲”一水之隔,人类与鹭鸟和谐相处,岸上人们健身漫步,草坪上亲子嬉戏,洲上鸟儿自由栖息飞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以开阔的增江水面与梳林草坪形成对话,利用局部地形的处理,使整个空间开合有序,丰富多变,流线型步道穿梭其中,成为游客健身慢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圣皇洲位于雁塔山下游,是一个四面环水的绿洲,面积约3.76万平方米。岛上翠竹参天蔽日,鹭鸟在竹林筑巢,及至黄昏,有千鸟归巢之景,蔚为壮观。岛上曾被观察到的鸟类多达一百多种,主要有白鹭、夜鹭、黑鸢、褐翅鸦鹃、领鸺鹠、斑头鸺鹠、池鹭、八哥、丝光椋鸟等。以夜鹭、白鹭最多,其中,黑鸢、褐翅鸦鹃、领鸺鹠、斑头鸺鹠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圣皇洲也因此被称为“最天然”的增城鸟巢。

  (三)立体碧道

  立体碧道位于圣皇洲南侧,占地约1.1 万平方米。立体碧道景观游憩系统的建设与临水山体边坡治理相结合,在保障水安全的同时,按照“三道一带”的空间格局进行打造,与政务中心、樱花园、圣皇洲广场、观海长廊串联形成错落有致的多层带状滨水景观休闲空间。

  立体碧道共设置三层景观道,为行人提供多层次的游憩空间,感受不同角度的增江美景,既可以全面观看上游城区天际线、“双塔锁江”等景点,又可以多角度感受圣皇洲“千鸟归巢”的奇观,是寻觅最美“乡愁”的最佳景点。

  下层滨水道为骑行道,是贯通增江碧道上下游的主路。中层位于半山腰的慢行步道,是边坡主要的休闲慢行道。上层登山观景步道,串联山体公园各个景点,是俯瞰增江的最佳观赏空间。

  立体碧道的建设遵循生态优先,安全为首的原则。山体护坡采用了锚索加土工格栅喷播复绿的形式,河道护脚采用了格宾石笼和“生态草坡入水+水生植物”的做法,在保证山体护坡和护岸安全的同时,还原了自然的岸线和山坡,提高了生态效益,打造出绿水青山的生态美景。

  (四)观海长廊

  观海长廊景区位于圣皇洲以南,荔湖湿地以北,占地约8万平方米。结合现状鱼塘肌理,设休憩步道沿河岸铺展,亲水栈道连接内河两岸,于场地内建立连续的慢行滨河步道空间,串联观景台、钓鱼台、亲水平台、休闲广场等景观节点,形成系统的游憩网络。区内水草繁茂,野花烂漫,漫步其间,感受阡陌纵横的田园河溪场景。

  (五)荔湖湿地(北区)

  荔湖湿地长约2.4km,面积约675亩,其中北区214亩。荔湖湿地(北区)是将原有的沙滩泳场通过绿化、地形、游憩系统、休闲配套设施、海绵设施、生态修复等升级改造而成。区域整体功能布局分为入口展示区、亲水游憩区、休闲活动区、生态湿地区、停车场区。

  (六)荔湖湿地(南区)

  荔湖湿地长约2.4km,面积约675亩,其中南区416亩。荔湖湿地(南区)是将堤内原有的鱼塘与增江连通,并对鱼塘和滩池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完整、成片的生态湿地、众多的生态岛群,完善河道和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河道蓄洪,净化水体能力,进一步提升增江水质和营造鸟类栖息、觅食地。区域整体功能布局分为入口广场区、骑行游览区、亲水漫步区、休闲活动区、生态湿地区、鹭鸟栖息觅食区,各区岛屿之间通过栈道联通。

  (七)半岛公园

  半岛公园位于增江下游东岸,占地约2.1万平方米,集生态、休闲游乐、海绵城市建设于一体,公园三面环水,岸线全部采用自然型生态护岸。岛南部为天然的竹林,中北部为游憩休闲区,区内设环形自行车道,沿河岸铺展的临水步道,穿梭于梳林草地间的游憩步道,共同搭建起连贯的游览路径,串联系列观景平台和活动广场,形成系统的游憩网络。

  (八)江畔公园

  江畔公园位于增江下游东岸,占地约3.7万平方米,是一个集生态、休闲游乐、海绵城市建设于一体的江畔滨水公园,滨水岸线全部采用自然型生态护岸。

  结合地形地势沿河设置休闲漫步道、骑行道,串联自行车停车场、观景台、活动广场、休闲草坪,形成系统的游憩网络。公园内配套休闲设施,并设亲子秋千,海洋爬网、互动瓢虫等多个互动畅玩设施,提供多样的休闲活动场所。

  (九)雁塔

  雁塔寺兴建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以前,雁塔山上原建有雁塔祠、雁塔庙(今仍可看见昔日庙的墙基),古时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进庙上香敬佛,香火经年旺盛,由此可见雁塔寺是增城佛家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增城一直大力保育历史文化遗产,近期雁塔寺的改造为佛家清修禅定创造绝妙场所,进一步为增江旅游文脉增添一抹浓重的色彩。

  雁塔于位于增城荔城镇广汕公路雁塔大桥北面的豸山之巅,明万历二年(1574)邑人胡庭兰(进士)创建。雁塔建筑设计周密精巧,全用红石砌成。塔高32米,外观7层,内分3层,塔身呈八角形。每层均有窗口,并有平座,登塔可远眺八方景物。现雁塔所在的豸山已建成雁塔公园,修建有沿山公路和亭台楼阁。游人登山或登塔,均能尽览荔城四周风光。1991年评定为增城新八景之一的“雁塔长虹”,1993年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结合万里碧道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利用雁塔寺出入口滨水地块打造滨江休闲公园,作为雁塔寺沿江空间的扩展延伸。雁塔滨江公园设自行车道、临水步道、滨水栈道和景观绿化带,打造公共活动、休憩赏景的滨江空间。绿化改造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大树,结合场地地势,设置台阶式净水绿带、雨水花园、植草沟和下沉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使雨水经多层级的滞蓄、净化后再排入增江。打造集生态效益、休憩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江休闲节点。

  (十)南山古胜

  南山古胜景区风景秀丽,名胜云集,保留增城旧八景中的“南山凤塔”,凤塔屹立于南山之巅,与雁塔隔江相望,成就千百年来增城的一道独特美景“双塔锁江”。

  南山凤塔位于增江街西山村的南山之巅,与雁塔隔江相望,高约33米,八角形、瓷砖墙、琉璃瓦、红黄塔顶。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毁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几经颓败,几经修葺直至1998年,西山村村民筹资彻底重建,几经颓败和修葺后被评定为“增城八景”之一。

  南山古庙初建于明朝,依江屹立。庙内有观音大使、北帝、太岁等。文人墨客将这些美景串成诗一首加以赞颂:乘坐“晚渡”游“南山”,“凤雁”双塔映河间;“南屏”放学钩“春鲤”,“古庙”钟响“别情”返。描绘的正是古人增江晚渡的美好画面。  

  增江碧道建设依托原有南山码头设滨水广场、临水栈道,更有架空滨水栈道,为南山景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水上观光游览路线。

  (十一)西山堤围

  同和围遗址位于西山村增江东岸,现称“西山堤围”。该围始筑于清嘉庆五年(1800),为土石堤,呈东北—西南走向,现堤高11.2米,长1000米,宽30米,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境内少见。据《荔城镇志》载:“蔡九传,西山村人,清嘉庆五年(1800)武举亚元,后任顺德协右营都司。他关心乡里,带头发起兴建增江堤围,防御洪水,保护家园,得到村民的拥护支持。于嘉庆八年(1803)在县城东增江之滨建起了一条长4.5公里的防洪堤。该堤由西山、水东、霞余、大村岭、新围等村同心合力建成,取名‘同和围’,是境内最早兴建的防洪大堤,保护3000多亩耕地,2000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历来为当地村民称颂。”

  1990~1991年间,西山村民自筹资金,将增城化肥厂至东境段共长1000米的堤围加高1米,并在堤附坡及堤顶铺设混凝土路。该堤历史悠久,是境内最早兴建的防洪大堤,为保护当地人民生命财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仍在使用。

  改造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大树,依据西山堤围题字景石,建设滨水活动广场,规划滨水步道、慢跑道、自行车道穿梭场地,串联景观节点。打造集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使用功能于一体的碧道景观带。

  四、增江碧道周边碧道介绍

  (一)荔湖碧道

  荔湖碧道总长约13.5km,环荔湖及其生态岛一圈,占地面积约220亩。荔湖碧道以荔湖优美湖光景色为本底,以周边的城市活力配套为依托,构建了一条融合湖光山色和都市活力的生态活力长廊。通过全面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景观和游憩系统构建,打造“水道、风道、鱼道、鸟道、游道、漫步道、缓步道”七道合一的空间范式,保护荔湖生态岛链、建设碧道风廊、水鸟走廊,恢复鱼类生态圈,打造蓝线上的公共服务综合带,实现湖堤内外、左右岸的系统治理,形成广东碧道建设的“增城碧道标杆”。

  (二)百花涌碧道

  百花涌碧道长6.5公里,总投资约1亿元。百花涌碧道位于荔城街主城区内,深入挖掘了百花涌碧道沿线增城荔枝文化、百花古道文化、古诗文化、农耕文化,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节点,营造了十里百花文化、农业特色的水岸生活场景和主题节点。

  百花涌碧道建设以人为本、适老适幼,面向全人群打造碧道沿线滨水活动空间,营造观水、亲水、玩水等多元活动,配套便民服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照明设施和停车场。以线串点、以线带面,串联碧道沿线资源、景点、产业园,推动沿线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了宜人的活力滨水空间和构建连续畅通的慢行网络。在现有的步行道游径基础上通过新增慢行径串联水道,打通联系百花涌滨水空间的路径,形成连续贯通的碧道体系。

  白鹭飞翔

  荔堤

  荔堤2

  荔湖晨曦

  如画荔湖

  圣皇洲岛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分局)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
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