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示范样板 > 绿美生态
海珠湿地鸟类接连“上新
【 字体:

  2024-12-02 14:11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导语】海珠湿地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也是岭南文化展示的窗口。多年来,海珠湿地遵循“微改造、少干预”原则,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探索创新生态保护措施及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取得显著提升,科研监测人员发现了野外消失物种红领绿鹦鹉现身海珠湿地。

  一、大胆突破,创新探索——重引入项目的成功实践

  红领绿鹦鹉体态优美、观赏价值高,曾一度遭到人类的违法捕猎、加上栖息地破坏等原因,红领绿鹦鹉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广州市自1980年后一直未有红领绿鹦鹉的野外记录。为使红领绿鹦鹉重现野外,海珠湿地会同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选定了自然条件较为适合红领绿鹦鹉生活的湿地二期开展鸟类重引入项目,搭建了适应性笼舍,将人工繁育的20只红领绿鹦鹉开展野化训练,并开展野外生存适应能力培养后,放生到野外,目前,红领绿鹦鹉已基本能在海珠湿地自然生长和繁衍。

  红领绿鹦鹉的回归,将确实有效恢复广州的本土野生动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后续其他本土野生动物的恢复积累相关技术和宝贵经验。

  二、和谐共生,守护绿色家园——湿地保护修复的深入实践

  高标准实施浅滩生态系统完整性修复项目,因地制宜建设水鸟栖息地,恢复雨水花园、生物沟等水敏性小微湿地,搭建“昆虫旅馆”“浮排”、草滩鸟岛等不同动物居住空间,同步开展稻田增益系统建设,引进“常年可水淹”的水稻技术,将传统“耕道”变“鱼道”,增加鱼、虾、蟹等水生生物数量,为水鸟觅食、迁徙、繁殖提供更多适宜空间,2024年已建设300亩水鸟廊道,鸟类从194种提升至200种,新增“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等6种珍稀鸟类。

  三、智慧引领,云端守护——湿地管理的智慧化革新

  依托珠三角城市群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地理优势,聚合周边华南科研资源,构建海珠湿地科研生态圈。目前已完成“一套基础设施、四大能力中心、六大应用体系”建设,实现大气、水质、生物多样性等多要素长期连续监测。结合信息网络基础,搭建鸟类自动识别系统、无人机组网监测系统等构建一个“看得见、听得到、传得通”的海珠湿地生态监测系统。

  附图

  红领绿鹦鹉

  东方白鹳

  鸟岛浮排营造成效

  稻田栖息地营造

  湿地生态监测系统

  无人机监测系统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分享到:
微信 扫一扫
公众号
“广州生态环境”
微信订阅号
微博
“广州生态环境”
官方微博
粤商通
“广州生态环境”
粤商通
机器人
美丽广州
看系列
美丽广州
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