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树林简介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三大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之一。红树林名称的来源有二,其一是林子里的树木大都是红树科家族的成员。红树科的名字来自红树,因为它的叶柄和花都是红色的。其二是红树科家族的每个成员,其木材内都含有单宁物质一旦木材接触到空气,单宁就会氧化,变成红色或红褐色,红树科乃至红树林之名就产生了。
二、红树植物的分类
红树植物主要包括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真红树植物是指只生长在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植物,例如木榄、秋茄等;半红树植物则是既可以生长在潮间带又可以生长在内陆非盐碱地的两栖类植物,例如银叶树、黄水皮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2022年发布消息指我国现有红树植物37种,其中真红树植物26种、半红树植物11种。
红树林的成分以红树科的种类为主,红树科有16属120种,一部分生长在内陆,一部分组成红树林,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蜡烛果)、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壤(海榄雌)、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大戟科的海漆、棕榈科的尼帕棕榈属等。在红树林边缘还有一些草本和小灌木,如马鞭草科的臭茉莉(苦郎树)、蕨类的金蕨、爵床科的老鼠簕、藜科的盐角草、禾本科的盐地鼠尾黍等。
三、红树林的分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2022年发布消息指出全国现有红树林2.7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0.05%,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的沿海城市。根据2019年红树林专项调查结果,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共52处(不包括港澳台),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类型。在这些保护地中,红树林面积为15944公顷,占中国红树林的55%以上。从保护级别看,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内的红树林有9800公顷,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34%;地方级自然保护地内的红树林有6144公顷,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21%。
四、红树林的功能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红树林具有强大生态功能,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众多鱼虾蟹地昆虫、植物和鸟类的天堂,红树林为他们提供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也成为迁徙候鸟的中转站和加油站。其次,红树林是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它们茂密的树枝和发达的根系,能抵御海风、海啸和风暴潮。2014年印度洋海啸中,在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沿海村庄正因为有红树林,村民才幸运的躲过了海啸袭击;同时,红树林也是大自然的净化器,它们能净化水体,吸收和降解有机污染;另外,在固碳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它们也发挥重要作用,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滨海湿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促进潮水中颗粒有机碳的沉降和保存;除了动物,人类也受获于红树林,它们丰富的生态功能提供着独特的科研、教育、旅游和景观价值。
五、红树林面临的危机
目前,红树林面临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环境质量下降、外来物种入侵、与城市建设相冲突、生态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红树林面积缩减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养殖塘建设、盐田盐沼建设、围垦耕地建设、工程建设、砍伐、人工表面修造以及营养物质和污染物排放。
六、广州市红树林概况
广州市红树林分布在南沙区和番禺区,根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1年第三次全国国土空间的调查,广州市的红树林面积约为282公顷,其中南沙区红树林面积约为198公顷,番禺区红树林约为84公顷;广州市的红树植物约有17种,其中真红树植物10种,半红树7种。
广州市红树林主要有蕉门河红树林、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石楼红树林和化龙红树林。
(一)蕉门河红树林坐落于蕉门河口,蕉西水闸以南,红树植物群落主要为无瓣海桑、秋茄、桐花、老鼠簕、木榄等,虽然规模不大,但生态价值高,景观效果好。
(二)南沙湿地公园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滨海红树林湿地,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南沙十九涌,红树植物群落主要为红树和半红树,包括桐花树、无瓣海桑、木榄、秋茄、银叶树、海芒果、水黄皮、杨叶肖槿等。据悉,南沙湿地公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种,累计监测鸟类207种(2022年底),每年近十万只候鸟在此栖息越冬。南沙湿地公园成为广州红树林生长的名片,已经打造成集科普、旅游的文化基地,并于2022年入选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
(三)石楼红树林坐落于番禺区石楼镇狮子洋水道、莲花山水道,红树植物群落主要为海桑、秋茄、桐花、白骨壤。
(四)化龙红树林坐落于番禺区化龙镇珠江河畔,红树植物群落主要为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水杉等。
七、结语
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竭力提升社会保护红树林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社会积极参与红树林保护工作。
红树林图
湛江红树林上白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