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100MB2C93184J/2025-00833 分类:
发布机构: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成文日期: 2025-05-20
名称: 金坑河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5-2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金坑河

发布日期:2025-05-20  浏览次数:-

  金坑河位于黄埔区中部,发源于广州市萝岗区西部的帽峰山,是西福河流域最大的一条支流,金坑河全长31.98km,其中黄埔区段全长9.89km,集雨面积64.382km2


  随着人口激增和经济社会发展,金坑河水体感官污染、水生态系统受损、河道自然岸线破坏等问题曾成为困扰广州城市发展“东进”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一是河道受人类活动影响大,自然生境被破坏。二是抗洪排涝能力差,水安全保障难。三是鱼类洄游通道受阻,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四是生态“好水”向经济“活水”转化不足。


  一是制度先行,高位推动。区主要领导积极投入河湖管理工作中,多次带队检查,创新河湖长制,形成了“河湖长+河长制办公室+职能部门+基层河湖管护队伍”的全覆盖的河湖管理体系,实现“岸上与岸下联动”、“短期与长效结合”,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巡查—交办—整改—督导—反馈—核实”河湖日常管护闭环工作机制。

  二是科技赋能,动态监管。在金坑河建设国家标准的水质自动监测站,24小时监测数据即时上传至区有呼必应平台、生态环境及水务部门系统及手机端,实时观察水质变化情况,不断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成效,稳定提升金坑河水质;

  三是整治堤防,建设碧道。统筹支流与干流协同整治,修建生态挡墙8535m,改造涵洞29座,有效改善水环境,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沿金坑河两岸建设10.2 km水岸同治高标准碧道,串联生态斑块,打通水陆两域生物廊道。

  四是对症下药,生态修复。开展河湖健康评价,编制《广州市黄埔区金坑河健康评价报告》,剖析“病因”,对“症”下“药”,开展林相改造,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生态景观体,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确保生态系统安全。

  五是以水为媒,乡村振兴。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聚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将生态“好水”变经济“活水”,同时以文促旅、以旅带农、打造金坑“知识橙”等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集“生态+产业”“体育+文旅”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一是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金坑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水平,部分水体达到Ⅱ类标准要求,河流生态流量100%达标,岸线植被覆盖率达88.21%,金坑河两岸调查鸟类23种,鱼类3目4科9属9种,水生植物14种,“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面貌基本呈现。

  二是产乡融合,乡村振兴。金坑河流域金坑“知识橙”种植园年产值达85万元,村集体收入增长了十倍多;福洞帝鼎荔枝”已规模化种植9000余棵,生态效益良好,金坑河流域打造了一条集生态休闲、民俗文旅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三是人水和谐,繁华再现。沿金坑河建设10.2km碧道,因地制宜设置过河汀步、亲水平台等10余处,真正践行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因地制宜,有效解决了山区河道径流系数大、易发洪水的难题,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坚持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依法依规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有力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真正实现了“河长制”向“河长治”。

  三是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百千万工程”实施作为破解资金难题的关键钥匙,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共同作用,进一步打通“两山”转化新通道,成为新乡村示范带。四是坚持以人民的“满意度”为标准。善于宣传、发动、引导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水生态产品的迫切需要,营造“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政民共治”“开门治水”“全民护水”的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