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湖是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周边6条河涌构成“一湖六脉、六涌环湖”的水网格局,天然浑成“金镶玉”的美景。建成以来,还通道于鱼,还生境于鸟,成为众多水鸟的乐园。
海珠湖所在的安成围曾是被称为广州市“南肺”的万亩果园,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果林面积萎缩、河涌黑臭断流、城市内涝频发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坚持生态导向,建成集雨洪调蓄、水系连通、调水补水、生态环境保护、休闲旅游等多项功能有机结合的大型生态项目。
二是健全法治链条,以《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专章形式明确了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将湿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国首创“双员互聘”制度、成立海珠湿地生态保护联盟等措施为依法、依规、高效地保护湿地资源扫清了障碍。
三是构建关键栖境,通过“浮排”草滩、高潮位栖息地、稻田增益系统以及昆虫旅馆等特色生境营造,显著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
四是共享保护经验,牵头成立“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通过建立全国示范性自然教育学校、编制自然教育优质活动课程、组织主题日活动、搭建湿地科研基地等打造科研科普平台。
五是传承水乡特色,恢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模式,开展岭南特色民俗活动,提高人民文化自信。
一是水环境改善。海珠湿地内水质可从过去的V 类提升到Ⅲ类,湿地周边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比广州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湿地平均气温比周边城区气温下降0.5-1 度,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和空气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二是水资源激活。海珠湖及周边河涌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200万立方米的雨洪调蓄能力,并通过科学调度形成海珠湖“一湖六脉”湖涌活水体系。
三是水生态恢复。经过十多年的保护修复,海珠湿地记录的植物从294种增加至835种,昆虫种类从42种提升至738种,鸟类从72种增加至194种。
四是水管理提升。通过出台法规、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组成海珠湿地生态保护联盟等举措健全了海珠湿地生态保护法治链条。
五是水经济转型。利用生态价值外溢效应影响周边产业品质提升转型,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六是水文化传承。海珠湿地每年接待游客近 1000万人次、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及品牌活动3600 多场次,参与者达500万人次,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首批自然教育基地等称号。
一是坚持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持续加强保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是坚持系统保护,环境问题逐个击破,为大都市的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三是尊重自然,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湿地保护,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以人为本,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