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100MB2C93184J/2025-00805 分类:
发布机构: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成文日期: 2025-05-19
名称: 东山湖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5-2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东山湖

发布日期:2025-05-20  浏览次数:-

已编辑图片

  东山湖是广州四大人工湖之一,位于海印桥北侧和二沙岛西侧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总水域面积约35万平方米,既是城市防洪调蓄的重要屏障,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曾以“东湖春晓”荣获羊城新八景之美誉。


  然而,随着上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周边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向湖中排放,加之汛期泄洪调蓄开闸时外部污水涌入,导致东山湖水质恶化,一度处于劣V类和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同时,大量以罗非鱼为代表的外来生物入侵,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让东山湖一度沦为一滩无鱼的黑水,当初的“东湖春晓”也成为了历史。对此,一场波澜壮阔的治水战役悄然打响。

  为重塑昔日碧波荡漾,东山湖首先攻坚克难完成截流控污工作,为后续治理奠定基础。2000年起开展全面清淤工程,削减内源性污染,持续推进雨污分流和200余条污水管改造,有效控制污水入湖;与周边河涌形成大小循环的活水体系,优化水动力条件;建设高效净水设施,助力提升入湖涌水和湖区水质。

  截流控污后,东山湖科学划分五大湖区,精准施策。以先行试点锦鲤湖的成功治理为基点,指导其余湖区开展生态修复:投放菌剂药剂改良底泥,原位削减内源性污染;分区恢复原有水生植物群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通过生物操纵移除入侵鱼类,补充本土物种,重构平衡的生态系统结构;将西南侧4.9km2湖湾改造建设小微湿地,优化植物配置,充分发挥其调蓄净化、丰富生境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为确保治理成效的可持续,东山湖建立健全长效运维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湖长制,构建四级“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管理网络,组建专门运维团队进行巡查和养护,建立三级联动共管机制,推动问题立行立改。同时,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监测与调查,及时预警异常问题并指引调整管理养护策略。另外,东山湖还致力创新科普宣教,强化公众参与。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深挖水文化底蕴,建设湿地自然教育径和东山湖公园科普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讲好“东湖故事”,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分期的系统施策,谱写了生态环境的新篇章。治理后,东山湖常年水位平稳运行于珠江水位5.3m~5.4m,水质从劣V类跨级提升至Ⅳ类甚至是III类。生态系统基本得到恢复,20余种水生植物平均盖度超过80%,本土鱼种占比明显提高,栖息的水鸟随处可见,实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蜕变。

  生态环境的改善,绘就了东湖春晓”的新画卷。以堤岸为游览主线,各桥梁巧妙连接各处岛屿,湖面碧波荡漾,花木繁茂,宛若一幅清雅优美的生态画卷。“碧道+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引领游人穿梭于“东湖六景”之中,休闲设施与商业文化元素则点缀其间,共同织就了滨水休闲的活力图景,让游客数量大幅增长三分之一。

  品牌建设成效突出,铸就了多彩科普的新辉煌。东山湖先后建成第一批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生态科普宣教点,获批列入广东省首批“小微湿地示范点”名录,入选首批“广州市古树公园”,精心研发的三大系列文创产品荣获广州公园(景区)文创产品大赛三等奖,成功打造了集科普教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多元科普基地。

  东山湖的成功治理首先在于坚持系统思维与生态优先。从外源污染防治到水生态修复,辅以完善的长效运维机制,并强化公众参与,群策群力实现了水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其次,因地制宜地探索治水新路径。东山湖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先抓“治水”再抓“治生态”,形成“科学分区治理+原位生态修复+深化科普宣教”的创新治理模式,破除了景观型人工湖普遍面临的治理难题。再者,注重优势资源挖掘与特色品牌建设。东山湖依托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通过示范点建设与活动策划,成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吸引了众多媒体和从业者的关注与借鉴。